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听得见你声音 > 第18章 戒指

第18章 戒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波士顿的秋天比江城来得早。

查尔斯河畔的枫叶已经开始泛红,像一片燃烧的火焰倒映在水面上。

程以清站在MIT媒体实验室的楼顶,望着远处哈佛桥上来往的行人,手机里是沈黎发来的消息:「刚和导师谈完,项目通过了!晚上庆祝?」

他微笑着回复:「当然,老地方见。」

三个月前,当他们拖着行李站在洛根机场时,波士顿用一场暴雨迎接了这对远道而来的恋人。

租住的公寓比想象中小,暖气时好时坏,沈黎的植入体甚至因为北美不同的电压标准而罢工了一天。

但这些小插曲丝毫没有减损他们的兴奋。

——这里是新生活的起点,充满了无限可能。

程以清的合成神经科学研究进展顺利,而沈黎则凭借独特的跨学科背景,获得了心理学系罕见的大二访问学者资格。

他们约定每周五晚上在查尔斯河畔的一家小咖啡馆约会,分享各自的见闻和想法。

咖啡馆叫“倾听,”店主是位听力障碍的老先生,招牌上画着一只大大的耳朵。

程以清推门进去时,沈黎已经坐在角落的老位置,面前摊着笔记本,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一圈柔和的轮廓。

“久等了吗?”程以清在他对面坐下。

沈黎摇摇头,眼睛亮晶晶的:“刚看完...导师给的资料。”他的英语比三个月前流利多了,虽然仍带着口音,“你的研究...怎么样?”

程以清兴奋地讲起实验室的新项目:

——一个能实时监测神经活动的智能耳机。

沈黎认真听着,不时提出心理学角度的见解。

这种专业对话让他们仿佛回到了创业初期的日子,只是现在的舞台更大了。

“对了,周炎发邮件说国内公司拿到了新一轮融资。”程以清掏出平板,“他想扩大生产线,问我们的意见。”

沈黎仔细阅读邮件,眉头渐渐皱起:“太快了...质量控制会跟不上。”

“我也这么想。”程以清点头,“我们应该...”

他的话被一阵刺耳的咖啡机噪音打断。

沈黎猛地捂住右耳,脸色瞬间变白。

——植入体对高频噪音仍然敏感。

程以清立刻挪到他身边,轻轻按摩他的后颈:“深呼吸,没事的。”

沈黎靠在他肩上,等待不适感过去。

店主注意到情况,连忙过来道歉,并关掉了那台老旧的机器。

“好些了吗?”程以清轻声问。

沈黎点点头,勉强笑了笑:“像被...闪电劈中耳朵。”

这个比喻让程以清心头一紧。

虽然手术成功了,但沈黎的听觉体验远非完美,这种突如其来的痛苦仍会不时造访。

他吻了吻沈黎的太阳穴:“回家我给你调一下程序,过滤更多高频噪音。”

沈黎握住他的手:“别担心...习惯了。比完全听不见...好多了。”

回公寓的路上,两人沿着河岸慢慢走。

夜色中的查尔斯河波光粼粼,对岸波士顿的灯火如星辰般闪烁。

沈黎突然停下脚步,指向水面:“看...天鹅。”

两只雪白的天鹅在月光下游弋,优雅如梦境。

程以清从背后环抱住沈黎,下巴搁在他肩上:“美吗?”

“嗯。”沈黎轻声回答,“但不如...你第一次带我看的樱花。”

程以清心头一热,想起江城大学创业园窗外的那片樱花林。

无论走得多远,有些记忆永远鲜活如初。

十二月的波士顿寒风刺骨。

程以清在实验室熬夜调试设备,为即将到来的学术会议做准备。

手机震动起来,是沈黎发来的消息:「还在实验室?记得吃晚饭。」

程以清看了看时间——已经晚上九点半了。

他回复:「马上回。你论文写完了吗?」

「刚提交。」沈黎发来一个笑脸符号,「冰箱里有饺子,热一下就能吃。」

程以清心中一暖。

上个月沈母寄来了一大包手工饺子,是他们思乡时最好的慰藉。

收拾好东西,他顶着风雪往家走,路过一家珠宝店时,橱窗里的一对素戒吸引了他的目光。

银色的戒圈内侧刻着一行小字:“The sound of love。”

程以清站在橱窗前,雪花落在他的睫毛上,一个念头突然清晰如炬——是时候了。

公寓里,沈黎正在沙发上看书,听到开门声抬起头:“外面...很冷吧?”他放下书,起身去接过程以清的外套,“耳朵都冻红了。”

程以清任由他摆布,目光落在沈黎专注的侧脸上。

暖气让他的脸颊泛着淡淡的粉色,睫毛在灯光下投下细小的阴影,嘴唇因为专注而微微抿起。

七年前那个躲在图书馆角落的听障少年,如今已经成长得如此自信而耀眼。

“怎么了?”沈黎注意到他的目光,疑惑地眨眼。

程以清摇摇头,捧起他的脸亲了一下:“就是突然觉得...很幸福。”

沈黎笑着推开他:“肉麻...快去洗澡,饺子马上热好了。”

夜深时,程以清等沈黎睡熟后,悄悄起身拿出笔记本电脑。

他打开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是他秘密设计了一个月的图纸。

——一对特制的智能戒指,不仅能监测健康数据,还能通过震动传递摩斯电码般的爱意。

这是他为沈黎特别准备的圣诞礼物。

屏幕的蓝光映在程以清专注的脸上,他仔细调整着戒指内部微型传感器的位置,确保它们足够灵敏又不影响佩戴舒适度。

窗外,波士顿的第一场雪依然在下,无声地覆盖着这个异国的冬夜。

圣诞前夕,MIT媒体实验室举办年度成果展。

程以清的“神经感知耳机”成为焦点,不少教授和投资人驻足询问。

沈黎作为项目组的心理学顾问,站在一旁耐心解答各种问题。

“所以这个设备能实时监测大脑对声音的反应?”一位银发教授好奇地问。

程以清点点头:“是的,而且能根据神经反馈自动调整输出频率。”他看向沈黎,“这个算法的基础就来自沈黎术后康复期间的数据。”

沈黎微笑着补充:“本质上...是让机器学会'读心',知道用户想要...听清什么。”

展览结束后,实验室主任特意留下他们:“年轻人,你们的研究很有前景。考虑过毕业后留在美国继续发展吗?”

程以清和沈黎对视一眼。

这个提议他们私下讨论过多次,但始终没有定论。

“我们...还没决定。”沈黎诚实地回答,“国内的公司...也需要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