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到了太子大婚这一日,将军府自然是一早就热闹起来。
六十四人抬着的御辇,将一早就起来梳妆的杨诗瑶接上去,将军府门前的街上,已经人头攒动,都想看看未来的皇后,如今的太子妃的真容。
然而看到了,众人又觉得杨诗瑶并非绝色,多少有点遗憾。只是大红宫装和那精美繁复到令人瞠目的凤冠,又让凑热闹的百姓大声惊呼。
好在这次大婚,经过太子自己的删减,已经取掉了三分之二的流程,全部的理由就是为了给大将军壮行,婚期大幅度提前,且前线战事吃紧,一切开销都要从简。
民间老百姓不知道任何隐情,只是听闻这节俭二字,就对未来的新君称颂不已了。
按照礼仪,太子妃大婚是不需要如民间的新妇一样盖红盖头的,只是凤冠上落下来稀疏的垂帘,基本遮不住什么真容。
被东宫詹事府的最高内监扶着,杨诗瑶踏上了御辇前的阶梯,快要进去的时候,杨诗瑶微微侧首,看到了一张眼神盈动的面孔,充满了鼓励之意,一袭白衣隐藏在人群之中。
像是心有灵犀,杨诗瑶一眼就看到了徐宗源,她几乎要呼喊出声,但是必须忍住。
这一刻,两个人穿越人海,对视一眼,互相微微颔首打气。
今日若是一切顺利,他们就会与京师的一切作别,无论是优渥的生活,还是高贵的地位。
但是,两个人都不后悔。
迎亲的仪仗足足有六七里那么长,浩浩荡荡往东宫去了。
本来,太子应该和太子妃一起去地坛告天地,然而赵桓征似乎是根本没有兴趣和杨诗瑶去搞这些繁文缛节的仪式,只是随意搞了个仪仗队,自己换了礼部送来的衮服,在东宫门口迎接了一下就算是礼成。
原本想在大婚典礼上出一把风头的皇后,见到礼部呈送上来的关于婚礼仪式的典册,几乎气得晕过去。
赵桓征甚至把皇后需要参与的一些仪式,如奉茶,改口之类民间都有的仪式,都删除了。
皇后气得在长春宫干脆不肯出现在大婚典礼上,正合了赵桓征的意。
杨诗瑶被内监送入了东宫的凤翔宫,并没有见到赵桓征的人影。
几乎是把人接到东宫的同时,赵桓征就立刻换了衮服,身披甲胄,去城外的小营了。
大将军跟本没来得及送亲,而是直接去了郊外,准备率领五万大军,先遣拔营去往北境。
赵桓征着急的是去给杨大将军壮行。
而东宫内,则一片祥和。
今日是太子大婚,到处都按照规矩装点成一片红色,各种吉祥的宫灯都摆放得当,为了取暖,凤翔宫的正殿,放了好几个无烟炭的火盆。
本朝尚火,新婚仪式中有很多关于火的内容,虽然删减了,取暖和掌灯却是必须的。
杨诗瑶坐在殿中央,把删减后所剩不多的仪式一一完成,然后詹事府将一个锦盒呈送上来。
这是太子和太子妃大婚当夜,圆房要用的东西。
本来应该有避火图、手帕、扇子等用具,然而诗瑶拿过来,微微打开一点缝隙,看到里头确实被自己的贴身丫鬟换成了今晚逃亡要用的东西,心里多了一分成算。
仪式过后,杨诗瑶说自己乏了,要先摘了凤冠等太子回来,以免太重压坏了脖子。
大靖开国以来,从未有如此荒唐简陋的太子大婚仪式,因为俭省的部分多,太子妃的这个本有些失仪的要求,也显得无足重轻。
内监犹豫一下,还是过来摘掉了。
作为东宫已经存在的姬妾,雁翎是应该过去给杨诗瑶奉茶的,詹事府的礼仪太监提前一天已经到秋爽园给雁翎说明白了流程,还送来了水红色的宫装,因为雁翎已经是有品阶的美人,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通房。
只不过东宫实际上只有她一个侍妾,因此去给太子妃奉茶的礼仪,也只有她一个人参加。
杨诗瑶本来想眯着,却听内监通传,是雁美人来了,就随即起身。
无奈她今日一身大婚的礼服,装饰繁杂,不但腰带挂着金玉,还有繁复的绶带在裙裾上堆叠着。
雁翎走到近前,给她行礼,杨诗瑶从未受过别的人这般大礼,况且还是太子真心宠爱的人,于是慌乱起身去扶雁翎。
然后那个本来被她紧紧抱在胸前的盒子,就从她缎面的礼服上滑落了。
雁翎虽然也穿着宫装,但还算利落,见礼盒滑落,她赶忙去接,然后盒子没有扣紧,雁翎抱在怀里,就看到了盒子里装着的东西。
看到里头的煤油罐子,雁翎整个人都呆了一瞬。
而更加错愕的显然是杨诗瑶。
今日仪式虽然减去的大半,但她到底是凌晨就起来梳妆了,这几天匆忙准备着,因为即将要作出那等大事,整个人也有些紧张到难以入睡。
人在精神头不好的时候,拿东西才会不稳。
这东西,若是败露了,赵桓征必然不会毫无所动,以他的本事,未必查不出来背后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