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斑驳地洒在城市公园的小径上,微风轻拂,带来一丝凉爽。林宇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手中拿着一本专业书籍,趁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充实自己。不远处,一个年轻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年轻人步伐急促,眼神中透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嘴里不停地说着什么,手也在空中挥舞着,似乎在向周围并不存在的听众发表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
林宇微微皱眉,凭借他多年的心理医生经验,他隐隐觉得这个年轻人的状态不太对劲。果然,没过多久,年轻人突然停下脚步,脸上的兴奋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沮丧和落寞。他缓缓蹲下身子,双手抱头,身体微微颤抖,仿佛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林宇放下手中的书,起身走向年轻人。他轻声问道:“你好,我是一名心理医生,看你好像不太舒服,需不需要帮助?”年轻人抬起头,眼神中满是迷茫和无助,犹豫了一下,缓缓点了点头。
在附近的咖啡馆里,年轻人向林宇倾诉了自己的痛苦。他叫晓峰,是一名大学生,最近几个月,他感觉自己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情绪的风暴,时而极度兴奋,思维敏捷,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时而又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林医生,我真的快受不了了。前几天,我还觉得自己充满了能量,制定了各种宏伟的计划,想在一个月内学会一门新语言,还打算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出尽风头。可这两天,我连床都不想下,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未来一片黑暗。”晓峰痛苦地说道。
林宇耐心地倾听着晓峰的讲述,他知道,晓峰很可能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这种心理疾病的特点是情绪在抑郁和躁狂之间反复切换,对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林宇决定帮助晓峰,他先安抚晓峰的情绪:“晓峰,别害怕,你的情况是可以得到改善的。我们一起努力,找到适合你的治疗方法。”随后,林宇详细询问了晓峰的症状表现、发作频率以及家族病史等信息。原来,晓峰的家族中有精神疾病的遗传史,再加上他进入大学后,面临学业压力、社交困扰等多重挑战,这些因素共同诱发了他的双相情感障碍。
为了帮助晓峰控制情绪波动,林宇决定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在药物治疗方面,他根据晓峰的具体情况,为他开具了合适的心境稳定剂和抗抑郁药物,以调节他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缓解躁狂和抑郁症状。
“晓峰,这些药物需要按时服用,它们能帮助你稳定情绪,让你感觉好受一些。但药物治疗只是一部分,我们还需要从心理上找到应对的方法。”林宇耐心地解释道。
在心理治疗方面,林宇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和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IPSRT)。首先,他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晓峰认识到自己在情绪高涨和低落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
“晓峰,当你处于躁狂状态时,是不是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觉得自己能轻易完成一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林宇问道。
晓峰点了点头:“是的,我那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厉害,什么都能做到,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林宇接着说:“这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认知。我们要学会在情绪高涨时,冷静下来,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同样,在抑郁状态下,我们也要避免过度自责和消极的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