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轻柔地洒在林宇的办公桌上,照亮了桌上摆放整齐的病历和心理学书籍。林宇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诊所,为新一天的工作做准备。他深知,每一个前来寻求帮助的患者,都带着沉甸甸的心理负担,而他的职责,就是成为那盏照亮他们心灵黑暗角落的灯。
上午十点,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打破了诊所的宁静。林宇起身,微笑着打开门,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在一对中年夫妇的搀扶下走了进来。老奶奶神色紧张,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恐惧,双手紧紧抓住中年夫妇的胳膊,仿佛那是她在这世间唯一的依靠。
“林医生,您好,这是我妈,张奶奶。”中年男子开口说道,脸上满是担忧,“她现在根本不敢独自出门,我们实在没办法了,听说您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就带她来看看。”
林宇连忙请他们坐下,给张奶奶倒了一杯温水,试图让她放松一些。在交谈中,林宇了解到,张奶奶曾经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退休教师,年轻时性格开朗,喜欢四处旅行,结交朋友。然而,一切的转变发生在多年前的一个周末。
那天,张奶奶像往常一样去广场散步,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张奶奶正沉浸在这热闹的氛围中,突然发现自己和同行的家人走散了。她焦急地在人群中寻找,呼喊着家人的名字,可是周围嘈杂的声音淹没了她的呼喊。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奶奶的恐惧逐渐加剧,她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无边无际的黑暗海洋,周围的人群像是汹涌的波涛,随时可能将她吞噬。
从那以后,张奶奶就开始害怕出门,尤其是空旷的广场和拥挤的街道。哪怕只是走到家门口的小路上,她都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仿佛又回到了那天在广场上无助的时刻。渐渐地,她只能被困在家中,生活范围越来越小,曾经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单调而沉闷。
“林医生,我真的很痛苦,我也不想这样,可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张奶奶的声音颤抖着,眼中满是无奈和绝望。
林宇轻轻拍了拍张奶奶的手,安慰道:“张奶奶,您别担心,您的情况是广场恐惧症,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我们一定可以一起找到解决办法的。”
为了帮助张奶奶克服广场恐惧症,林宇决定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同时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他知道,系统脱敏疗法需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张奶奶暴露在引起恐惧的场景中,逐渐降低她的恐惧反应;而认知行为疗法则可以帮助张奶奶改变对广场等场景的负面认知,重建积极的思维模式。
首先,林宇与张奶奶的家人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详细了解了张奶奶的日常习惯和喜好。他发现,张奶奶非常喜欢养花,家中的阳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于是,林宇建议家人先陪张奶奶在阳台上晒太阳,欣赏花卉,让她逐渐适应户外的环境。
第一天,家人陪着张奶奶来到阳台。张奶奶刚踏出家门,脚步就有些迟疑,眼神中透露出紧张。林宇轻声鼓励道:“张奶奶,您看这阳光多好,这些花也开得多漂亮啊,您放松些,深吸一口气。”张奶奶按照林宇的指导,缓缓地深呼吸,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阳台上坐了下来。刚开始,她的双手还紧紧地抓着椅子扶手,身体微微颤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被眼前的花卉吸引,紧张的情绪也有所缓解。
接下来的几天,林宇让家人逐渐延长张奶奶在阳台上的停留时间,从最初的几分钟,慢慢增加到半小时、一小时。同时,林宇通过与张奶奶交谈,引导她回忆过去在广场上美好的回忆,帮助她改变对广场的负面认知。
“张奶奶,您以前在广场上跳舞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开心?”林宇微笑着问道。
“是啊,那时候和老姐妹们一起跳舞,感觉特别快乐,可现在……”张奶奶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落寞。
“其实,广场还是那个广场,只是您对它的记忆被那次不好的经历给扭曲了。我们一起努力,把那些美好的记忆找回来,好吗?”林宇耐心地说道。
在阳台适应阶段取得一定效果后,林宇开始安排张奶奶进行下一步的训练——在家门口的小路上散步。这一天,家人小心翼翼地陪着张奶奶走出家门,踏上了那条熟悉又陌生的小路。张奶奶的脚步明显有些沉重,每走一步都显得小心翼翼,眼睛不停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
“妈,您别害怕,我们都在您身边呢。”张奶奶的女儿紧紧地挽着她的胳膊,轻声安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