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陶念手里拿着一本教育局新人培训手册,行李箱轮子在地板划出一抹潮湿,“提前三小时结束省厅会议赶回来,没想到那边下了暴雨,耽误了行程。”她弯腰解马丁靴系带时,露出半截白皙的后腰。
她背过身换拖鞋,“时候不早了,希望没打扰林老师休息。”
林知韫挤出了一抹笑,“没关系,不打扰。”
说罢,陶念指了指浴室,“那我去洗漱了。”
浴室门合拢的刹那,林知韫长舒了一口气。她望着窗外,长夜繁星点点,晚风拂面,将她的思绪吹进时光。她临窗而立,不胜寒凉。
七年了,繁重忙碌的生活与工作,让林知韫觉得她自己已经淡忘了很多事,可她忽然发现,她尘封已久的往事,竟也可以这样被轻易打开。
陶念是她当班主任时的第一届学生,那一年,少女总爱蜷在窗边的座位,不怎么说话,也没什么社交。每次下课,林知韫发现陶念总是自己一个人对着窗外发呆。
对陶念的了解,始于她的周记。
林知韫老师自两年前来到二十一中任教,便发现这里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普遍有所欠缺。于是,她推行了“每日金句”积累计划:每日安排学生在黑板摘录一句值得品味的佳句,全班共同誊抄至周记本;每周学生再自主从本周摘录的句子中选择最具启发性的一句,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大多数学生对这项作业漫不经心,感悟也是敷衍了事。
但陶念除外。
林知韫批阅周记的时候,惊喜地发现这个学生阅读量很大,不仅能把阅读过的内容逻辑缜密地表达出来,且思路流畅,文辞优美。
又过了半个学期,她对这个学生便愈发了解起来。她聪明,但是不喜欢考试,成绩也不太稳定。也经常有人说她性格古怪、孤僻,但是林知韫不以为意,她觉得作为老师,应该平等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快到寒假的时候,正值全国第十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和“新人杯”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的比赛,林知韫找来了班级几个平日里作文写得不错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加以指导,让他们进行参赛。这其中,也有陶念。
林知韫讲解哈姆雷特的生存困境时,少女的铅笔偷偷在稿纸上游走,画下缠绕的DNA双螺旋——那些扭曲的线条后来成了获奖作文《语言的染色体》的灵感雏形。
林知韫常常想,这的确是她带过的最有天赋也最值得她骄傲的学生了。只是后来,再也没有联系。甚至,微信好友和班级群,陶念都抹去得一干二净。
想到这里,林知韫有些头疼。她打开手机,公众号推送的第一条来自于晋州教育,标题是:《【名校优生】陶念:回首来路漫漫,矢志不改初心》。简介如下:陶念,京师大学2020级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生,2023年考取晋州市定向选调生,现为晋州市教育局中学教育科四级主任科员。
浴室水声渐歇,林知韫的手指停在手机屏幕上方微微发颤。晋州教育公众号的推文配图里,身着深灰西装的陶念正站在教育工作会议席前,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弧度,像随时要说出倔强的话。长相带着未褪尽的青涩感,与记忆中那个总爱缩在教室角落的少女,慢慢重叠在了一起。
“林老师还不睡?”陶念清亮的声线划破了夜的寂寥,林知韫险些握不住手机。她披着半湿的长发倚在门框上,静静地看了一眼发呆的林知韫,松垮的浴袍领口露出半截锁骨。
“在想明天比赛的事。”林知韫熄灭屏幕,看着对方熟稔地窝进旁边的床。这个曾在她办公桌旁蜷缩着修改作文的女孩,如今舒展的四肢竟已能将整张双人床铺陈开来。
陶念握着遥控器调低空调温度,“我记得,您当年讲《赤壁赋》的时候总说……”她忽然顿了顿,似是回忆,“说苏轼的突围之姿,不在江海,而在方寸。”
林知韫的手指在袖口蜷缩起来,她点了点头,目光也悠远了起来,没有说话。
陶念关了灯,屋里一片漆黑。月光窗帘缝隙爬进来,在墙角洇出一小片青白。
不知过了多久,林知韫轻声地说,“陶念,你永远是老师的骄傲……”声音轻得,好像只说给了自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