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和她的兄长在互为知己、互相成就上也是一样的,甚至性格思维也很像,只不过一个更内向些,一个更外向些。性格分区虽然更像是统计学,但皎皎是intp,兄长应该是entp。这点和他们同源分裂,且很罕见地只分出两个,是吻合的。不过他们之间的相处没有格言兄弟那么温情,反而特别孩子气,所以皎皎会用《枯树赋》这样恶劣的玩笑来确保对方不会替自己散魄平怨(《枯树赋》过分的点不在于类比秃头,而在于这是对方某一世临死前常念的文章,上面寄托了他对于生命、理想最深的绝望)。而兄长知道她的心思,对于她竟然要用拿这种事情开玩笑来求一个心安的做法自然又生气又心疼,再对比一下某位说不去她就信了,自己说不去一万个不信,非要气一顿才心安,那么故意吓她、捉弄她来出气也就不奇怪了。
桃溪那边则是很传统的温柔兄长,会尽己所能保护她、疼爱她,但大概也只是尽己所能了,在强权面前是保不住妹妹的,不然桃溪也不会被征成为宫人。不过鉴于桃溪是被派来故意接近皎皎的,也不知道第65章那些话里到底哪些是编的,哪些是真的了。前面那些很有可能是因为宋溟或者皇帝想知道,而不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后面说起哥哥时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比较像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但也可能是桃溪单方面的滤镜。
宋溟倒是有能力保护宋泱,对妹妹是一边暴躁一边有求必应,但并不能在精神上理解她,甚至会在触及自己利益时,伤害她喜欢的人,所以会在梅任行坚持查看先帝遗体时,将其下狱(第86章)。至于没有用刑或是杀掉,是仅有的一点顾念妹妹感受的妥协了。这点就和皎皎兄长很不一样了,虽然都看不上梅任行,但一个不满的点在于其没有照顾好皎皎,一个不满的点则在于其和自己作对,一个出发点在于妹妹,一个出发点在于自己。
姐弟和姐妹的手足之情便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同门之情里,大师兄顾生寒、二师兄梅任行、小师妹何皎皎,三者之间的相处也是不大一样的。顾生寒在师弟师妹这里更接近于一个温柔而严厉的兄长形象,会在生活上多有照顾,又在品行上多有要求。但他们的思维模式是有很大矛盾的,从第20章便开始出现了,第37章亦是如此。皎皎作为一个intp,天生好奇心旺盛,爱追根究底,必须从最底层一点一点建立逻辑大厦。倘若不能追溯到最本质最底层的地方,便总是觉得隔着一层雾,没有真正弄明白。所以第20章中皎皎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才会把公式证明一遍,而不是像大师兄说的那样“把公式记住,会用就行,课本总不会出错的”。第37章中皎皎才会非要花费时间从数学上证明两个在直觉上应该是相等的变量真的相等,不过这时皎皎已经长大,是在做研究,没有课本可以借鉴了。这一点上梅任行反而很相像,也是天生好奇心旺盛,也愿意追根究底,而且就算是自己不擅长的数理,也会陪她一起探索,一起找寻答案。
思维如此,三观上也有不小的分歧。第32章《鬼谷子》事件,皎皎其实和任行的观点是一样的,觉得不过就是晦涩了一点,书在那里,还要看怎么用,凭什么韩非的《说难》可以看,《鬼谷子》就不可以看。但顾生寒却觉得这是蛇鼠之学、小人之书,观者很有品行不端、心术不正的风险。这也照应了后文中,皎皎和任行对于穆相的算计利用并不抵触,觉得只要执道清正、持心光明,那么有一点城府,用一点手段,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更何况彼之所求,亦是己之所愿,估计还会觉得先生为什么不早说,我们直接配合,实在不必犹豫不忍,故意为我们赌不入局的概率。而大师兄,文中虽然没有写,但也可以从第72章见面时的苍白憔悴,猜测他得知“真相”后是怎样的心情,会否对师父心生失望,甚至口不择言伤了师父的心,又是怎样在没有灵石协助的情况下从俯仰山到的京城。
大师兄更接近于一个传统的儒家君子,温和守礼,正己正人。而皎皎和任行在为人上更接近于道家,自由洒脱,不喜束缚,在处世上则更接近于墨家,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带皎皎走大概是大师兄此生唯一的私心,以为她失去肉身,散魄风险加大,便不会去了。至于换谁去,或许他并未想过这个问题,也或许他觉得谁去都好,只要不是皎皎,又或许他只是觉得这不道德,谁都不该去吧。客观来说,或许真的谁都不该去,但苍生是皎皎的执念,灭世是她无法接受的结局。只能说大师兄是端方君子,是很好很好的人,但他们终究是走散了。第42章是物理上走散,而第72章则是彻底从精神上走散了,正如第1章中他牵着皎皎的手,说“会走散的”。
当然,梅任行也没好到哪里去,那时他也牵着她的手,说“会被踩成肉酱的”,最终见到的也只剩包子里的肉酱。至于他们之间的感情,其实我这个作者也未必能够完全理清,但还可以作为读者,尝试梳理一下。少时的感情大概是“童心相合”。皎皎的童心主要体现在那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简直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而任行恰好是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答案版),且非常乐意展示自己渊博的学识和极佳的记忆,不过就算是不懂不擅长的地方,也会帮她找书或是找人,而不是为了维护自己什么都懂的形象故意打压。当然,偶尔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让皎皎一本正经思考自己的胡说八道。任行的童心则主要体现在对皎皎更像是对一个心爱的玩具,所以给她推秋千、梳头发、讲故事、故意逗她、故意忽悠她,就像对小猫拉爪子、翻耳朵一样。虽然有时候摆弄玩具摆弄得有些缺德(譬如剪坏刘海、打哇哇止哭),但并不带有精神上的恶意。这点与宋溟不同,宋溟的做法更像是成年人对待一个掌中玩物,很有精神操控的意味,所以会故意掀起“抄袭”风波,将他们困在洛阳,然后自己在诗会上以上位者的身份,进行所谓的“解救”。皎皎并不排斥作为玩具,甚至有些喜欢,有时还会自己玩自己(譬如走路时喜欢让两位师兄把手抬高,自己拉着荡秋千玩),但很排斥作为玩物。穆相虽然也有布局,也有算计利用,但并没有将她视为玩物,而是视为棋子,为的也并不是自己的私心,而是为了他们共同的理想。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在“童心相合”的基础上叠加了“同心相合”,也就是在讨论大师兄的部分提到过的。任行能够看懂她的诗歌,知道她的抱负,明白她的忧虑,因为他们本就三观相似、性格互补。皎皎是个很不缺爱的人,她的亲人给了她无数的爱与鼓励,又不在她身上寻求荣耀、施加期待,只是单纯的爱这个人,照顾这个人,希望这个人活得舒心快乐。皎皎缺的是理解,而在山上,只有任行、阁主、师父是真的能够理解她。后两者在她看来是长辈,那么喜欢和任行在一起玩,也就不奇怪了。任行也缺理解,不过在性格上偏外向,同时又有些小自恋,是不大喜欢和另一个同样外向、自恋的人待在一起的,就算互相很聊得来,也会有一种被抢了风头的感觉。而皎皎偏内向,同时因为自己身体状态很差,一动就累,所以任行的外向自恋、乐观活泼、俏皮风趣在她看来是很可爱的,会很喜欢他身上那旺盛无比的生命力。
不过虽然说着“同心相合”,但那是在三观思维、理想抱负上,在感情上二人是有分歧的。皎皎作为intp,天生情绪淡薄,又因为魄的缺失,以及魄与魂、身的连接较弱,加重了这一特点。基本上只能靠着一点微弱的身体反应,用逻辑反推自己处在何种情绪中。所以她也不知道自己对任行的感情是不是爱情,只知道和他待在一起很舒服,比和其他任何人待在一起都舒服,可以一生一世待在一起也不会觉得辛苦厌烦,但书上说的害羞心动、脸红心跳等等,是没有的。而且由于亲眼目睹大猫拖死小猫的悲剧,潜意识里是不想和任何人深度绑定的,觉得绑在一起只会拖着对方一起死,所以会不断安慰对方,告诉对方我的死没什么的,如果你怕与我分离,那么我可以保证一定会回来看你。更何况对方从未明白告知喜欢自己,所以也没有将自己的心意说出口。
梅任行这边则是一直知道自己爱皎皎,也很清楚这份爱在与日俱增,直到蚀骨刻魂,再难磨灭。之所以没有说出口,是因为皎皎那天生迟钝的性子与极其不像人的气质,使得他总在怀疑也许对方对自己的好,只是因为自己是世人当中的一个,且凑巧离她近、合得来罢了。所以不敢明白告知,总是旁敲侧击,明知生死不是界限,也从未真的将生死当作界限,却还是希望能从其中找到偏爱的证据。一开始是希望皎皎能为自己多活一些时候,所以故意说反话(第17章、第28章、第32章),想要皎皎说她不会短折而死。后来是既然你不愿与我同活,那我便与你同死,“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第38章),希望对方说“好啊,我们永远在一起”。再后来则是让她一定要记得回来看自己,不然就去她坟头胡乱弹琴,吵得她不得安宁(第54章、第58章)。可惜皎皎没有看出他实际想问什么,以为他只是有些分离焦虑,所以给出的答案总是起了反效果。
二人被困入宫城(第62章)之后,梅任行才终于从皎皎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偏爱、心疼与维护中,确定了对方的心意,知道哪怕不是爱情,自己也是她心中很重要很重要的人。然而从在石壁上刻下《祭天地文》开始(第58章),便已决意替皎皎去冒风险,很可能一去不归。所以直到最后,也不敢将爱意明白告知,只敢用玩笑的方式说出来(第68章)。皎皎在猜出穆相的变法布局之前,一直在推开任行,一直在回避对方对于生死与共的决绝。而在猜出之后,才真正开始愿意和对方绑在一起——若是为了爱情,不必生死与共,但若是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可以。然而这只是对于生死,也就是变法线的结局。对于灰飞烟灭的风险,她依旧在犹豫,毕竟任行很不适合,灰飞烟灭的风险远高于自己。所以在得知任行抛下自己,替自己而去时,一方面觉得“你不是说我们要一起面对吗”,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以往也在不断推开,实在没有理由指责对方,一方面觉得“明明不适合,为什么还要尝试”,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太过自私,明明已经让对方承受过太多次失去自己的风险。而结果也确如所料,好在最后皎皎将任行救了回来,也成功散魄平怨,只是如上一世一般,在散魄之外少了一魂,但谁都没有灰飞烟灭。这已经算是所能达到的最好的结局。而下一世,他们大概也不会再出现一个抛下另一个、独自去面对风险的情况了。大概会用什么办法,将命运相连吧。具体是怎样,我便不知道了。
总之,二人的情感发展,和任行在第36章抽到的签其实是对应的。先是《长相思》中的“美人如花隔云端”,再是 《白头吟》中的“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再是《洛神赋》中的“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可惜结局也正如《白头吟》最后一句所说,“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而当初上元节送的匕首,也同那匕首雕刻出的石像一起,被收到了储乐阁中(番外)。下一世的他们,并不知道上面承载了怎样的故事,正如这一世的他们,并不知道上一世留下的石碑,乃至整座俯仰山,究竟承载着怎样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