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多用对比。
譬如上一章提到的任行和阁主、楼主和阁主。又譬如在变法上,穆相和楼主虽然都明白人性的弱点,也都在利用人性的弱点,但一个是明面上的执着,执着到生死不论、毁誉不计,“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另一个则看上去有些游戏人间,但其实他对于苍生的执着是藏在玩世不恭外表下的。第9章火场里的那句“我竟不知人命轻贱至此”便是其不小心暴露出的对于苍生的真实态度。
再譬如太子宋溟和世子宋游,都是因着相信终有一天能遇到自己梦见的那个人,而挣扎着活了下去,所以对皎皎的执念都是盲目而疯狂的。而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宋游觉得自由是最好的东西,所以把认为最好的自由送给了皎皎,宋溟觉得权力是最好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把权力塞给皎皎。宋游看起来更可爱一点,是因为皎皎恰好真的爱自由。而宋溟不那么可爱,是因为皎皎只是把权力当作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而宋溟为了得到权力又站在了保守派一方,所以他们之间注定是悲剧。宋溟若是生在宋游的环境,也是可以成为宋游的,只是他们都太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扭曲,受权力熏染而异化。
由此也可以引申出二人与任行的对比,任行的爱出发点在于皎皎,而宋游、宋溟的爱出发点则在于自身,是希望对方能够长成自己一直以来想象的样子,来弥补自己、救赎自己。看起来情感浓度很高,但这些只是执念,并不是真的了解这个人,真的爱这个人本身。大部分时候,天是聊不下去一点,根本就不会好好听皎皎说话,只是一味进行符号化投射。且明明是在符号化投射,却还要在对方问自己时,觉得对方质疑自己的真心。
再譬如小说中的手足之情,其实是写了很多很多对的——兄弟有苏轼和苏辙、曹丕和任行/阁主、穆成格和穆成言,兄妹有皎皎兄长(原谅我实在不知道他在灵界叫什么,又不敢瞎编)和皎皎、桃溪兄长和桃溪、宋溟和宋泱,姐弟有皎皎和峣峣、常安和常乐、吴悠和吴逾,姐妹好像没写,但不要求血缘的话,桃溪和皎皎、皎皎和宋泱,也可以算是的。每对的相处模式都不大一样。
苏轼苏辙兄弟主打的就是一个互相滤镜八百米厚。不过若是联系一下他们作为霍去病霍光的上一世(小说中的猜测),就会觉得这滤镜不奇怪了。有过一个英年早逝、一个苦苦支撑的经历,那么到了苏轼苏辙那一世,自然一个是“别瞎说,我家小卯君多乖巧可爱”,一个是“别瞎说,我哥最好了,只要他活着,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另外苏轼喜爱美食这一点,好像从霍去病那一世就有体现了。当然,受宋代大环境影响的对于刘彻、卫青的口嗨,还是遭报应了(第48章末尾)。至于到了辛弃疾那一世(还是小说猜测),应该是在霍去病那一世配置的基础上,特意多点了一个长寿属性,可惜……
曹丕则大概是因为弟弟作为曹植的那一世留下了一些心结,对任行处于既嫌弃又宠溺、既欲适君所愿又犹疑不舍的矛盾中。譬如第58章“倒霉孩子”和第63章“小鬼头”的称呼(不过皎皎也有份儿),又譬如第59章开头那里,问任行要不要去铜雀台看看,其实是想带任行走的。对阁主应该是只有既欲适君所愿又犹疑不舍的矛盾,所以会为其取皎皎灵印,破了碎灵阵的识别术法,但却又在最后一刻后悔,强行冲阵。而任行在不知道对方和自己的关系,仅有数面之缘的情况下,便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亲近,甚至有些恃宠而骄。譬如第60章中,明明大家都联系不上,但曹丕不理他,他就很不开心。
穆成格和穆成言在小说中是以年长者的身份出现,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互为知己、互相成就,哪怕知道对方是以命为祭,所以才会有那封“阿言亲启”(第86章)。而他们年少时的情谊,便只能从那封入棺中的竹蜻蜓、亲手磨制的作为加冠礼的砚台,和穆成言提起兄长时的语气中,窥见一二了。少失双亲,想来他们是过了很长一段相依为命的日子,直到为了心中的抱负,一个长居俯仰山,一个长住倾轧场。
皎皎和她的兄长在互为知己、互相成就上也是一样的,甚至性格思维也很像,只不过一个更内向些,一个更外向些。性格分区虽然更像是统计学,但皎皎是intp,兄长应该是entp。这点和他们同源分裂,且很罕见地只分出两个,是吻合的。不过他们之间的相处没有格言兄弟那么温情,反而特别孩子气,所以皎皎会用《枯树赋》这样恶劣的玩笑来确保对方不会替自己散魄平怨(《枯树赋》过分的点不在于类比秃头,而在于这是对方某一世临死前常念的文章,上面寄托了他对于生命、理想最深的绝望)。而兄长知道她的心思,对于她竟然要用拿这种事情开玩笑来求一个心安的做法自然又生气又心疼,再对比一下某位说不去她就信了,自己说不去一万个不信,非要气一顿才心安,那么故意吓她、捉弄她来出气也就不奇怪了。
桃溪那边则是很传统的温柔兄长,会尽己所能保护她、疼爱她,但大概也只是尽己所能了,在强权面前是保不住妹妹的,不然桃溪也不会被征成为宫人。不过鉴于桃溪是被派来故意接近皎皎的,也不知道第65章那些话里到底哪些是编的,哪些是真的了。前面那些很有可能是因为宋溟或者皇帝想知道,而不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后面说起哥哥时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比较像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但也可能是桃溪单方面的滤镜。
宋溟倒是有能力保护宋泱,对妹妹是一边暴躁一边有求必应,但并不能在精神上理解她,甚至会在触及自己利益时,伤害她喜欢的人,所以会在梅任行坚持查看先帝遗体时,将其下狱(第86章)。至于没有用刑或是杀掉,是仅有的一点顾念妹妹感受的妥协了。这点就和皎皎兄长很不一样了,虽然都看不上梅任行,但一个不满的点在于其没有照顾好皎皎,一个不满的点则在于其和自己作对,一个出发点在于妹妹,一个出发点在于自己。
姐弟和姐妹的手足之情便不在此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