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架构
本文古代架空,发生在子虚国乌有朝,有一条明线、两条暗线。明线大多是一些零散欢乐的日常,暗线分别是灵界线和变法线,一直隐藏在欢乐日常之下,直到剧情进展超过80%才将其挑出。所以明线上越是给人以安全感,等到发现这下面藏着怎样的“真相”后,才越是让人后怕。
小说除“明暗并行”之外,在结构上还借鉴了《诗经》中的“重章叠唱”手法,可以二分也可以三分。若是二分,会发现第45章已经是皎皎这一世结局的预演了。若是三分,会发现第30章(“众叛亲离,尸骨无存”)和第60章(“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是皎皎预感到的结局,只不过一个会在这一世发生,另一个尚未发生,但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世发生。
在自身命运的“重章叠唱”之外,又以他人命运作为影写。譬如以常安、吴缘、魏成的结局影写皎皎和任行的两世结局——上一世情路无缘,同棺而葬;这一世谋划未成,殉情而亡——当然,只是结局,造成结局的原因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再譬如以楼主和笔怪的相处,作为阁主和皎皎的平行日常(不同性格版)。楼主看上去是小说中最洒脱、最玩世不恭、最万事不萦于心的,可他却是日复一日守着自己的好友,等着他不知何时才能聚好的魂魄。其中的辛酸感慨,与阁主是一样的。又譬如以常乐的抑郁而终,提前告知读者皎皎后来其实也躯体化了,虽然原因不同,且由于魄与身体的连接一直不强,又因为聚魄本就消耗身体,所以是躯体化而不自知。而在变法中唐识和吴悠那被碾碎的命运,也是在暗示任行和皎皎那同样将被碾碎的命运,只不过唐识尚能安葬吴悠,任行却连皎皎的尸身都没有。穆成格和穆成言的追求与经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皎皎和任行在灵界线和变法线的影写。
在“重章叠唱”和“多重影写”之外,亦多有首尾呼应。最明显之处则是那首尾完全颠倒的叫卖声,以及带着奇怪画册的白袍道长。相对不明显的则是任行和阁主,二者是同一灵识的分灵。在同一个时间切面上看,可能会觉得这两者很不像同一灵识,然而若是将故事结尾处的任行,舍去对于这一世经历的具体记忆(也就是说没有对于情节的预知),只保留性格,让其直接穿到故事开头处的阁主身上,其实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违和感的。文中有多处暗示他们是同一灵识,不只是一些小习惯,其实他们的基础性格和思维模式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外在表现太有迷惑性。之所以阁主比任行要内敛许多,是因为过往太过沉重,而未来又太令其担忧,而且在少年版自己存在的情况下,会自然而然地想要为其让步,也会控制不住地缅怀过去,所以眼里总是藏着化不开的哀伤。
此外,亦多运用伏笔暗示。很多对话和情节,当时看来是一个意思,重读之时才会发现是另一个意思。譬如从“再无苦楚,万世长吉”猜到笔怪是李贺后,才会明白这位为什么爱和名字死磕,为什么执着于做一支笔,为什么捉弄人时会给人画连眉,又是在那一世受了多大的磋磨才会到了需要温养魂魄的地步。譬如阁主在看到《朝中措》后说的那句“风光确实不错,知道了”,其实并不是在说作为神仙知道了风光不错,而是在说作为李白知道了,会告诉神仙的。又譬如第73章开头便是第22章时阁主与曹丕的对话内容,而任行在看到他们看自己时退了回去,落在阁主眼里却是另一番意思,所以有了第23章的又一次试探。但任行以为只是玩笑,将皎皎推了出去,阁主大概很失望吧。又譬如泸州酒坊楼上的那两位,其实就是元白,一直记得皎皎说不想喝酒,想喝茶,所以洛阳再见时,为她做了茶。再譬如苏轼说“你还没给我写过词吧”,重音落在“词”上,是因为皎皎真的为他写过诗,不过不是为苏轼这一世。而他送的《绝世好菜》,实在太过符合他的人设,但知道结局之后才会发现他是想提醒皎皎,她就是那个“绝世好菜”。再譬如故事结尾处的叫卖声是严格按照发生顺序对应的结局,“最新画像,二十文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是对应阁主的灰飞烟灭,他的画像也便成了遗像;“各位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是对应皎皎在刑场;“上好桃木,去灾除殃!” 是对应散魄平怨,皎皎便是那上好桃木,可以去灾除殃;“包子,新鲜出锅的包子!” 是对应曹丕用包子里皎皎的残魄,唤醒因神识震荡而一直沉睡的任行;“磨剪子嘞戗菜刀!” 是对应任行用磨好的匕首自戕。而故事开头便出现过这些叫卖声,对应的画像、人群、桃木、包子、匕首也在故事中多次出现。
所有这一切织成了一张巨大而细密的命运之网,将人物笼罩其中。在当时或许感触不深,在回想之时才会发现其残忍恐怖之处。但之所以最终会走向悲剧,并非是因为什么不可捉摸、无可违逆的天意,人物也并非完全没有看懂来自命运或者他人的各种暗示,只是因着心中所求,选择如此,甘愿如此,是自由的意志走向了自己选定的结局。
2.人物塑造
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多用对比。譬如方才提到的任行和阁主、楼主和阁主。又譬如在变法上,穆相和楼主虽然都明白人性的弱点,也都在利用人性的弱点,但一个是明面上的执着,执着到生死不论、毁誉不计,“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另一个则看上去有些游戏人间,但其实他对于苍生的执着是藏在玩世不恭外表下的,第9章火场里的那句“我竟不知人命轻贱至此”便是其不小心暴露出的对于苍生的真实态度。
再譬如太子宋溟和世子宋游,都是因着相信终有一天能遇到自己梦见的那个人,而挣扎着活了下去,所以对皎皎的执念都是盲目而疯狂的。而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宋游觉得自由是最好的东西,所以把认为最好的自由送给了皎皎,宋溟觉得权力是最好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把权力塞给皎皎。宋游看起来更可爱一点,是因为皎皎恰好真的爱自由。而宋溟不那么可爱,是因为皎皎只是把权力当作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而宋溟为了得到权力又站在了保守派一方,所以他们之间注定是悲剧。宋溟若是生在宋游的环境,也是可以成为宋游的,只是他们都太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扭曲,受权力熏染而异化。
由此也可以引申出二人与任行的对比,任行的爱出发点在于皎皎,而宋游、宋溟的爱出发点则在于自身,是希望对方能够长成自己一直以来想象的样子,来弥补自己、救赎自己。看起来情感浓度很高,但这些只是执念,并不是真的了解这个人,真的爱这个人本身。
又譬如小说中的手足之情,其实是写了很多很多对的——兄弟有苏轼和苏辙、曹丕和任行/阁主、穆成格和穆成言,兄妹有皎皎兄长(原谅我实在不知道他在灵界叫什么,又不敢瞎编)和皎皎、桃溪兄长和桃溪、宋溟和宋泱,姐弟有皎皎和峣峣、常安和常乐、吴悠和吴逾,姐妹好像没写,但不要求血缘的话,桃溪和皎皎、皎皎和宋泱,也可以算是的。每对的相处模式都不大一样。
苏轼苏辙兄弟主打的就是一个互相滤镜八百米厚,不过若是联系一下他们作为霍去病霍光的上一世(小说中的猜测),就会觉得这滤镜不奇怪了。有过一个英年早逝、一个苦苦支撑的经历,那么到了苏轼苏辙那一世,自然一个是“别瞎说,我家小卯君多乖巧可爱”,一个是“别瞎说,我哥最好了,只要他活着,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另外苏轼喜爱美食这一点,好像从霍去病那一世就有体现了。当然,受宋代大环境影响的对于刘彻、卫青的口嗨,还是遭报应了(第48章末尾)。至于到了辛弃疾那一世(还是小说猜测),应该是在霍去病那一世配置的基础上,特意多点了一个长寿属性,可惜……
曹丕则大概是因为弟弟作为曹植的那一世留下了一些心结,对任行处于既嫌弃又宠溺,既欲适君所愿又犹疑不舍的矛盾中,譬如第59章开头那里其实是想带任行走的。对阁主应该是只有既欲适君所愿又犹疑不舍的矛盾,所以会为其取皎皎灵印,破了碎灵阵的识别术法,但却又在最后一刻后悔,强行冲阵。而任行在不知道对方和自己的关系,仅有数面之缘的情况下,便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亲近,甚至有些恃宠而骄,就连下意识的吐槽都会想到他,譬如第37章的“指甘蔗为葡萄”是用的曹丕喜欢的甘蔗和葡萄。当然,曹丕应该是没有指甘蔗为葡萄过的。
穆成格和穆成言在小说中是以年长者的身份出现,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互为知己、互相成就,哪怕知道对方是以命为祭,所以才会有那封“阿言亲启”(第86章)。而他们年少时的情谊,便只能从那封入棺中的竹蜻蜓、亲手磨制的作为加冠礼的砚台,和穆成言提起兄长时的语气中,窥见一二了。少失双亲,想来他们是过了很长一段相依为命的日子,直到为了心中的抱负,一个长居俯仰山,一个长住倾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