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重症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早产儿多见,最关键的治疗措施为保温、复温。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最关键的治疗措施为保温、复温,凡肛温>30℃且腋温高于肛温者,可置于已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中,一般经612小时左右即可恢复正常体温,体温低于30℃者应置于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待肛温恢复至35℃时,维持暖箱的温度于适中温度,亦可采用恒温水浴法等快速复温措施。
合理喂养、补充热量、预防感染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预防措施。
儿童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出生后前3个月体重增长最快,生后3个月末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倍;12个月龄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生后第1年是体重增长最快速的时期,为第一个生长高峰,
可用公式简单估算体重。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6+月龄0.25。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7(或8)。
新生儿腰肌无力,至3个月扶坐时腰仍呈弧形;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
新生儿两手握拳很紧,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开始有意识地取物;6—7个月时能独自摇摆或玩弄小物体,出现物品换手及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示指取物,喜撕纸。
婴儿3—4个月可以咿呀发音,7—8个月能发“爸爸”、“妈妈”等语音,8—9个月时喜欢模仿成人的口唇动作练习发音。
出生时嗅觉中枢和神经末梢已发育成熟。生后1—2周的新生儿已可辨别母亲和其他人的气味,但是无法分辨熟悉的人和陌生人。
6个月时婴儿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0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
轻型腹泻临床表现:食欲不振,偶有恶心、呕吐或溢乳,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常伴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有酸味,次数增多,每日10次左右,量少。
重型腹泻临床表现:
(1)严重的胃肠道中毒症状:大便每日十余次,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量多,可有少量黏液等;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等。
(3)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或体温不升,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重型腹泻有全身中毒症状而轻型腹泻则无。
新生儿低钙血症是新生儿惊厥的常见原因之一,血清总钙低于1.8mmol/L(7.0mg/dl)或游离丐低于0.9mmol/L(3.5mg/dl)。
早期低血钙是指发生于生后3天内,多见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糖尿病及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所生的婴儿。
晚期低血钙是指发生于出生3天后,高峰在第1周末,多见于牛乳喂养的足月儿。主要是由于牛乳中磷含量高,钙磷比例不适宜,故不利于钙的吸收。
同时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低,而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能力较强,导致血磷过高、血钙沉积于骨,发生低钙血症。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措施:
(1)腮腺肿胀处可局部冷敷,以减轻炎症充血及疼痛。
(2)腮腺肿胀处可用中药湿敷。青黛是属于常用的中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具有止痛、凉血的作用,青黛食醋糊对腮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腮腺炎的患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忌酸、硬、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因唾液分泌及咀嚼使疼痛加剧。
(4)腮腺炎伴有发热的患者建议卧床休息至体温至正常。
急性肾炎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全无临床症状,仅见镜下血尿,重者可呈急进性过程,短期内出现肾功能不全。典型表现急性期常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缺乏、发热、头痛、头晕、咳嗽、气急、恶心、呕吐、腹痛及鼻出血等。70%的病例有水肿,一般仅累及眼睑及颜面部,重者2-3天遍及全身,呈非凹陷性。
心源性水肿常始于下垂部位。
胸腔积液是指任何因素使胸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导致胸膜腔内液体增多而形成胸腔积液。
腹水主要由肝硬化引起。
□□不足一般跟高热、多汗、多尿、腹泻、呕吐、吞咽困难、胃肠减压、禁饮禁食、大面积烧伤、炎性渗出、大量失血等致□□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患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滞留,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增多,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循环充血和高血压,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压脑病。
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咳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布满湿性啰音是循环系统充血的表现。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维生素D缺乏时,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增加;血钙继续降低,当总血钙低于1.751.8 mmol/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1.0 mmol/L(4mg/dl)时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
为什么维生素D缺乏时机体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测当婴儿体内钙营养状况较差时,维生素D缺乏的早期甲状旁腺急剧代偿分泌增加,以维持血钙正常;当维生素D继续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反应过度而疲惫,以致出现血钙降低)。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表现。
出生后七天内出现症状者称为早发型败血症,
七天以后出现者称为迟发型败血症。
早期表现为精神不佳、食欲不佳、哭声弱、体温异常等,转而发展为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和出现病理性黄疸、呼吸异常。
少数严重者很快发展循环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肠麻痹、酸碱平衡紊乱和胆红素脑病。常并发脓性脑膜炎。
儿童补液时应遵循“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抽搐补钙”的补液原则。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
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称新生儿早期。
新生儿期是儿童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此时儿童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体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3-1/2,尤以新生儿早期为高。
因此,新生儿时期应特别加强护理,如保温、喂养、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等。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1周岁以前的一段时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本阶段保健包括:合理喂养(母乳喂养至6个月,之后添加辅食),定期体检,定期预防接种预防感染,培养生活技能,促进各项技能发育(训练抬头、俯卧支撑、独坐、爬行等)。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第二个生长高峰,以性成熟为标志进入青春期,而生殖系统发育渐趋成熟则体现在第二性征逐渐明显。
男性可长出胡须、喉结明显、声音变粗、毛发增多,夜间可出现遗精;
女性则可出现□□发育、脂肪丰满、□□增多,到青春期末,可出现月经来潮。
□□发育是女性第二性征的最初特征。
新生儿颅内出血有颅内高压者可首选呋塞米;如有瞳孔不等大和呼吸节律不整、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可使用甘露醇,剂量根据病情决定。
呋塞米为强效利尿药,可用于治疗心、肝、肾等疾病引起的水肿,特别是对其他利尿药无效的病例,也可用于治急性肺水肿、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和高血压等情况,还可配合补液,促进毒物排泄。
20%甘露醇为组织脱水药,能够有效的治疗各种原因引发的脑水肿,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脑疝。
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过敏以及抗休克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免疫疾病的治疗。
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主要包括生理性的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马牙”和“螳螂嘴”、假月经、粟粒疹等。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出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新生儿出生后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出生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乳腺肿大是生后第3-5天,男、女新生儿均可发生乳腺肿大,切勿挤压,以免感染。一般生后2-3周内消退。
头皮血肿是新生儿头部出血的表现,不是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
支气管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最常见为病毒和细菌感染,也可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其中,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治疗一般首先抗生素为~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等。
鹅口疮的临床表现:(不发热)本病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若强行擦拭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吃奶,一般无全身症状。以颊黏膜最常见,其次是舌、齿龈及上颚,重者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至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而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婴幼儿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为缺铁性贫血,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疗效判断,用药2-3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5-7天达高峰,1-2周后Hb逐渐上升,
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一般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8周以增加铁储存。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口服铁剂治疗时,停药指征是:血红蛋白正常后继续用药4-6个月左右。
法洛四联症是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2%。缺氧发作的治疗:发作轻者使其取胸膝位即可缓解,重者应立即吸氧。
头高足低位适用于颈椎骨折患者以及颅骨牵引、脑水肿患者、颅脑手术患者。
足高头低位适用肺部分泌物引流,十二指肠引流,胎膜早破,下肢骨折牵引等。
膝胸位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右心室负荷,增加体循环阻力,左心室负荷加重,此时左心室进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使缺氧症状有所缓解。
出生后造血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幼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小儿在出生后前几年,当发生感染或贫血使造血需要增加时,也会出现髓外造血,即肝、脾和淋巴结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感染及贫血等纠正后即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