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学习,往死里学 > 第3章 急危重症

第3章 急危重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2)按压手法:定位手掌根部接触病人胸部皮肤,另一手搭在定位手手背上,双手重叠,十指交叉相扣,定位的五根手指翘起。

(3)按压深度:成人5-6cm(即不少于5cm,也不超过6cm),儿童、婴儿至少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大约5cm,婴儿大约4cm。

(4)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5)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即每30次胸外按压连续给予2次通气。

(6)心肺复苏时,两手指不能触及患者胸壁。抢救中断时间不能超过10S。

心肺复苏可促进心跳、呼吸功能的恢复,保障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1)识别心脏骤停。

(2)胸外按压复苏:按压部位为两□□连线的中点,即胸骨中下段。按压方法为双肘关节伸直,依靠操作者的体重、肘及臂力,有节律地垂直施加压力,每次按压后迅速放松,放松时手掌根部离开胸壁使胸廓充分回弹,比例为1:1。按压深度56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

(3)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频率为每56秒一次呼吸(每分钟1012次呼吸),每次吹气时间不超过2秒钟,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

胸外心脏按压时正确的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两□□连线中点处。

心脏复苏首选药: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α受体和β受体的激动剂,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传导,加快心率,提高心肌的兴奋性,增加心排出量,是心脏复苏的首选药。

利多卡因: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颤都有效。

氯氮平为抗精神病药。

胰岛素为降糖药。

导致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因素。

(1)心源性原因:心源性原因是因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

①冠心病是造成成人心搏骤停的最主要病因,其中75%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②各种心肌也可引发,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等。

③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是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

(2)非心源性原因:非心源性原因是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①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如气管异物、溺水、窒息等引起的气道阻塞。各种休克以及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等,均可导致呼吸停止,引起心肌严重缺氧而发生心搏骤停。

②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严重低血钾、高血钾等电解质紊乱,严重酸中毒等可影响心脏的自律性和心肌的收缩性,最终可引发心搏骤停。

③突然意外事件:如严重创伤、电击伤等可致心搏骤停。

④其他:为低血容量、各种药物中毒(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或过敏反应、诊断性操作如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等均有可能造成心搏骤停。

动脉压监测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气栓。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或栓塞。

现场救护的原则是先排险后施救,先重伤后轻伤,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救后运等原则。

根据节省人力物力应遵循的急救原则是先排险后施救。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条例》第二十条,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电击伤的救治原则包括:

(1)立即切断电源或用不导电物体如干燥的木棍、竹棒或干布等物,使伤员尽快脱离电源。急救者切勿直接接触触电伤员,防止自身触电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

(2)当伤员脱离电源后,应立即检查伤员全身情况,特别是呼吸和心跳,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地抢救:

①轻症:即神志清醒,呼吸心跳均自主者,伤员就地平卧,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防止继发休克或心衰。

②呼吸停止,心搏存在者,就地平卧松解衣扣,保持气道通畅,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条件的可气管插管。

③心搏停止,呼吸存在者,应立即胸外心脏按压。

④呼吸、心跳均停止者,则应在人工呼吸的同时施行胸外心脏按压,以建立呼吸和循环,恢复全身器官的氧供应。

交通事故的伤情主要分为机械性损伤和非机械性损伤。

(1)机械性损伤包括人体各部位的擦伤、挫伤、撕裂伤与撕脱伤、脱位、骨折、肢体离断、贯通伤等。

(2)非机械性损伤是指在交通事故中非机械原因所致的机体损伤,如淹溺、烧伤等。

急诊观察室设有一定数量的观察床,收治已明确诊断或暂不能明确诊断者,留观时间一般是37天。

留观室护理工作是:

(1)入室登记,建立病案,认真填写各项记录,书写病情报告。

(2)主动巡视与观察病情,及时完成医嘱,加强生活及心理护理。

(3)做好出入室病人及家属的管理工作。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过度丧失所致的疾病。

重度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三种类型。

(1)热衰竭最常见。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血容量不足。表现为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

(2)热痉挛患者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表现为四肢无力,肌肉痉挛,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

(3)热痉挛是严重类型,以高热(直肠41℃)、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

复温护理:

(1)复温速度要求稳定、安全;

(2)复温的方法有:

①体表复温法:迅速将低体温者移入温暖环境,脱掉衣服、鞋袜,采取全身保暖措施;加盖棉被或毛毯,用热水袋(注意不要直接放在皮肤上,用垫子、衣服或毯子隔开,以防烫伤)放腋下及腹股沟,有条件者用电毯包裹躯体,用热辐射(红外线和短波透热)进行复温等,也可将冻伤者浸入40~42℃温浴盆中,水温自34~35℃开始,5--10分钟后提高水温到42℃,待肛温升到34℃,患者呼吸和心跳规则,停止加温;如患者意识存在,可给予温热饮料或小量酒,静脉滴注加温10%葡萄糖,有助于改善循环;

②中心复温法:低体温严重者,除体表复温外,也可采用中心复温法,如采用加温加湿给氧、加温静脉输液(43℃)等方法;有条件可采用体外循环血液加温和腹膜透析。

输液护理:

(1)对淡水淹溺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从小剂量、低速度开始,防止短时间内进入大量液体,加重血液稀释和肺水肿;

(2)对海水淹溺者出现血液浓缩症状的,应及时按医嘱输入5%葡萄糖和血浆液体等,切忌输入生理盐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