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大人,因为华漾漾叫他们识字,一辈子都不会忘,女孩子早就知道女人不能读书的事实,更加的不舍,“漾漾,谢谢你,真的要走吗?”
华鸿月面对此情景,感触良多,离别就是这种感觉吧,“嗯。”
“那你不能忘我们。”
华鸿月点头,“嗯。”是你们教给我小孩子的无忧乐趣,教给我平淡日子的快乐。
华鸿月打开是桌子上上的麻布,里面是6本三字经,都是她手抄的。
“我知道大家不舍,但离开是定局,这些送给大家,你们也别忘我哦。”她微笑的道。
“哇塞,是《三字经》。”这三个字他们都认识。
“漾漾,我娘说教识字的都是夫子,夫子怎么能忘呢?”
“对的对的。”
“这个很贵,好几两银子呢。”
“没有书我们也不会忘的,我不要。”
华鸿月微笑收敛,整个人散发着不容拒绝的气场,“既然我是夫子,那要听夫子的话,不花钱,我专门给大家抄的,一天就写完。”
不同于面带微笑的华鸿月,严肃的她眼神让人无法拒绝,“谢谢漾漾。”
“我家有熏肉,你带上路上吃。”
“我家有腌笋,也能路上吃。”
华鸿月点头,在心里谢谢大家。
她却没有告诉小伙伴们。
华家这一晚睡的很早,天每天华漾漾就收拾好,一家人赶着买来的驴车,离开明德巷。
城门口柳镖头和商队正好赶来,一行人在城门刚打开就出长安城,天尚未亮。
天没亮从长安城出发,只休息吃过一段干粮,走将近一天,这会接近申时(15:00-16:00)。
太阳炙烤着大地,没有丝毫降温的意思。
华家走之前将家里的面都蒸成馒头,华鸿月不放心还在外面外面很多,建议华珩带很多水。
牛皮袋装水和馒头放在华鸿月一人的车厢里。
接近傍晚,天气很闷热,路过的地方除了难民,土地干裂荒芜,连个阴凉树都没有,也不敢休息,华家人及时补充些水和干粮,也算是没有耽误脚程。
“还是女儿有远见,没想到这么热,辛亏他们带的水多,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有钱也买不到水。”华珩在马车外驾车,对立面说。
“这还用说。。”
“对对对。”
一股熟悉的味道传来,崔茵娘不理丈夫,双胞胎拉屎,笑骂一句“你俩也太有默契,这也要一起。”
崔茵娘很从容,准备回老家东西的时候,她很担心,因为漾漾说可能路上水源不好找,双胞胎的屎尿可不管这些,总不能一直不洗吧。
华漾漾提供新思路,不洗。
家里带不走的旧、破衣服和布全都做成尿布,好的贴皮肤,不好的放在第二层,用完即扔,节约水,最大程度保持干净。
开始的时候崔茵娘只觉得前两样好,后来发现太省事,直道,“漾漾那会怎么不知道,这多方便。”
竹儿说,“夫人,还不是漾漾小姐聪慧,很多人都想不到。”
崔茵娘点头,“倒也是,这法子就是贵点,一般人家也用不起。”停顿一下,
又说,“出行倒是方便的狠。”
换好之后,两个小孩又恢复奶香味,崔茵娘拿着拨浪鼓逗两个孩子。“遇上个爱干净的姐姐,是你俩的福气。”
华家第二辆除送给鸿月,随性的重要干粮大部分在这里,还有一辆骡子板车,是一些家具锅碗瓢盆这些东西。
后车的华鸿月欣赏着农村荒凉的风景,眉头微蹙,有种末世的死寂感。
她不知道父母聊天,建议不是凭空的,长安进入夏天,直到现在8月末,滴雨未下,之所虽然热,华鸿月没有阻止父母现在回家就是怕之后情况越来越严重,到时候路上更不太平。
本该是荒凉的风景,陆陆续续有很多人,但不是什么美景,全是出来逃荒的难民。
走得越远,难民越多,男女老少,衣衫褴褛,神情麻木,步履沉重,不只是长安,整个北方都没见雨水,华鸿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