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簪笔集 > 第22章 我瞻四方(二)

第22章 我瞻四方(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考虑什么啊姑娘?”赤华又抓起了没吃完的半块月饼,还好心地问道,“姑娘你真不吃这月饼吗?还怪好吃的呢,这可是大公子特意送来的!”

祝昭摆了摆手,再次趴在了书案上:“我不爱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夜阖家共食的佳肴,是为团圆团聚之意,可如今家人皆赴宫宴,只有她一人独坐月下,吃月饼又有什么意义呢?

月华如水,竹帘被晚风吹得稍稍动,筛进了院外一条条如水的月华,她侧过头望着面上食盘里余下的几块月饼,迟迟未移开视线。

望着望着,她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不禁皱眉。

可是......可是以往在濯县,她与赤华在小院子里分食月饼也很快活,此刻为何会生出吃月饼没有意义的想法呢?

她这才钝钝地,切实地明白了袁琢说的那句话,他说,因为她终究对她的家人们还抱有期待。

她原以为自己早已看透,却原来心底仍存着一丝奢望。

她的眼眶突然有些发酸,她连忙再次仰起头来,发出长长的“啊——”声假装发泄烦恼。

果不其然,吓了赤华一跳:“姑娘,你怎么了?”

祝昭站起身走到竹帘边拂开它,于是一条一条的月光变成了一片一片的月光。

赤华看到月光下,她的身影显得格外清瘦,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坚韧。

“我要写话本!”祝昭下定了决心。

“姑娘你方才在烦恼这事啊?”

“不是,我方才只是在思考......”她停顿了片刻,最终找到了合适的语句,“人的真实。”

“人的真实?”赤华摸不着脑袋,

祝昭满腹心事,没有接话。

袁琢此人于她而言是模糊的,她看不真切。

人尚且看不真切,那历史呢?

是真切的吗?

是完整的吗?

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还会有人真正想去通过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探寻真理吗?

史书浩如烟海,倘若无法记载真实的人性,史书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她惊恐地发现,史书......好似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赤华!”祝昭转身喊了一声,“准备纸笔,研磨,我要给崔老先生写信!”

“哎!”赤华一口吞下了剩余的月饼应了一声,立马去准备了。

不多时,她便将宣纸,毛笔和一方端砚准备在了书案上,她将宣纸铺开,用镇纸压好,拿起墨块,在砚台上研磨,她一边研墨一边问:“姑娘怎么突然想起来要给崔老先生写信了?”

“有问题实在不解,想要向先生请教。”

祝昭执笔蘸墨,笔尖在纸上轻轻一顿。

“敬禀先生......”

“学生祝昭,心有积疑,欲求解惑,故修书一封,望先生不吝赐教。”

“此前因家中急事,学生匆忙归家,未及向先生告别,归家后,又因琐事缠身,未能及时修书致歉,心中惭愧难当。今日稍得闲暇,特此致书,以表歉意。”

笔尖游走,却在此处一顿,祝昭思索片刻,继续落笔。

“学生近日读史,心生疑惑。史书所载,能映照古人真性情乎?若史笔难尽其实,吾辈以至后辈何以自浩渺史海见先人之真实?若史书难免偏颇,何以仍需书写?岂非使后人陷于迷途乎?”

“学生愚钝 ,望先生指点迷津,传道解惑,愿先生身体康泰,学问日进。”

祝昭搁笔,轻轻拿起信纸吹干墨迹:“濯县与元安相距甚远,也不知道先生何时能收到我的书信。”

“姑娘,不若再写一封给青麦阿姐吧?”赤华眼珠一转,提议道。

“不用。”祝昭将信纸装到信封里,“崔老先生看到了信,青麦也会看到,再说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赤华不解地歪了歪头:“赤华愚钝,这词能这么用吗?”

“要学会适当变通。”祝昭笑了笑,将装上信件的信封交给了她。

“诶对了,我那本《拾徽录》从濯县带回来了没有?”

赤华知道《拾徽录》,那算是祝昭的随笔,里面记录了诸多有趣的事情,只是她许久不见这本《拾徽录》了,故而她偏头想了想:“先前理书的时候我似乎都未曾见到过,我现在去翻翻看吧。”

“也好,但愿不是遗漏在濯县了。”祝昭叹了口气。

在那本《拾徽录》中,她记了很多。

或记春雨连绵,茅檐倾塌,与蛛鼠同眠,或写秋夜盗邻翁菊醪,醉卧坟茔,或些路闻狗吠,与之对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