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年下,元岁将至,冬雪辞寒,东风入煦。正是中原大地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不论王孙布衣,皇城庶县,一年中安好也罢,艰难也罢,城中上下也尽欢欢喜喜地张罗了起来。也有那按不住的人家,早早儿地起了爆竹,又有彩灯张结,瑞雪纷扬,一时辰光祺安,韶华并茂,尽现丰景盛状。
然也因此时,边关陲地的外族也基于中朝消怠,愈加活泛了起来。大寒正夜,羌奚派族中精锐数人夜袭曲先卫,军中士兵正庆岁欢饮,猛遭此击,遇受重创。幸指挥使久历戌行,临危无惧,亲率将士以御敌军,死守卫所,幸敌军之数寡矣,终得守曲先之地。此事一出,军中即刻修书上报。年关至下,出了此等之事,且曲先不过是一个末等军卫,兵力不多,难免人心惶惶,修了急报后又呈了援书上去。斯顷赤兔扬尘,乌骓驰影,在当地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御书房内,公西韫看着手中的奏章,几执几放,眉宇间的沟壑久久未平。朱笔一批,他将奏章掷在了案上,发出一声闷响。
堂下的几位大臣皆是惴惴,度知皇帝此刻心思不佳,皇上未出声,他们也不敢妄言。
“羌奚见朕新君即位,又才平了内忧外患,无暇顾及他们,生出了这等乱子。”公西韫过了怒时,语气倒也平静了下来。
“羌奚与北海敕勒属同类,蛮夷小族之辈。但北海物阜民丰,曲先乃不毛之地,若论合力,羌奚不及敕勒。对付如此之辈,不足以劳动我朝大军。”说话之人是两朝太师兼元辅海孺安,他是先帝和今上之师,亦是朝中资历最老的臣子。如今已过古稀之年,鬓须斑白,本应为致仕之龄,但因其在朝中声望颇高,且又得皇帝倚重,故海孺安不上书请辞,也无人会提及此事。而今他于诸臣之前作言,也为情理当然。
宣弘殿学士褚相礼随之和道:“海大人之言在理,敕勒以骁猛好战为称,经镇北大将军重击后元气尽耗,不仅签订盟约,给我朝赔付重货丰财,半年来顺服恭谨,无一丝不安之状。”
建安殿学士章仪谦却有异议,他拱手道:“陛下,臣胆进一言。敕勒虽好战,但其族领年事已高,生战之心较先年大减,且此战又大伤元气,修养尚需时日,自不会于此间再生事端;况镇北大将军驻于边陲,交战数年,将军威名已深入蛮邦,他们心怀忌惮,也不敢再轻举妄动。而羌奚之主正值春秋鼎盛之际,又才并下周边小国,其野心渐长,怕是不容小觑。”
海孺安眉宇蹙起,似有不然之状,他道:“野志徒高,却无势力并及,又有何用?此等鼠狐之辈若劳我国朝苦费神思,岂不贻笑于天下乎?何况羌奚邻属西梁早已归属我朝,羌奚若有异动,西梁定会速禀吾国。”
他而后转向皇帝,又道:“陛下,今岁将除,臣以为,如今当紧之事为官吏考绩奖治之事。一年之政,官者为要,考绩明则贤愚分,奖惩当则吏治清。今四方之务皆有成效待察,百官之责亦需详审明断,故宜紧锣密鼓施之,使能者彰而庸者诫,廉者褒而贪者惩,如此,则朝廷可兴贤能之风,新春亦可呈清明之象,望陛下详加思忖,慎酌损益。”
章仪谦还欲再言,一旁的临川阁学士时言轻轻碰了碰他。见章仪谦不再作言,他抬眼望向袁政,但见其面静若无常,情绪莫辨,无开口之象,他遂悄然收回目光,也不再动静。
公西韫的目光淡淡扫过台下,在几人身上流离片刻后,温和笑道:“太师公今日之语甚是,当今之要为我大靖立民安生之事,而非仅留于小族之乱。官吏考绩上关庙堂,下系黎庶,而太师公为三朝元老,资历甚厚,此事,便交由您来办。”他后正声道:“太师历来以朝纲政要为重,心系朝堂宗庙,天下苍生,实乃大靖肱股。诸卿当以太师为范,勤加修习,共辅朝政,兴吾社稷。今日辛苦诸位爱卿,此事既定,诸卿退下罢。”
见帝王此言,御书房中众位臣子只得应了圣言,行礼退下。
一众人才出殿门,褚相礼便向海孺安贺道:“恭喜海大人,大人德高厚载,如此得皇上器重,实为后生之范。”
海孺安自从殿中出来后,便是红光满面,心情大好。即便是同褚相礼交情不深,也难得与他多应上几句,遂笑着道:“褚大人过誉了,玉谿(xī)生之言曰‘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后生可畏,乃国之栋梁。你若勤勉精进,想必日后亦能大有可为。”
褚相礼面上满溢着笑,连连道“不敢”,又奉承了几句。二人如此一路远去了。
后出的几人望着他们的背影,章仪谦有些忧心忡忡:“太师虽德高望重,为两朝鞠躬尽瘁,我向来敬重他,但此事却不敢相许。古来有多少殃国乱家之祸是由此蝼蚁之患引起。太师如此力主轻忽边防之事,观圣上今日之意,只怕是要纳言。”
时言叹道:“太师两朝帝师,圣上向来对其礼遇有加,信用备至,登基后便予了国公之荣。岂是你我可同日而语。太师有谏,圣上纳之,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