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欧之乱”对于郑朝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仅皇族中人凋零严重,在这次政乱中,成元帝的子嗣和后宫几乎荡然无存,只余一个五岁识字才两年的十三皇子郑烽和一个出了嫁的永安公主。
郑溥因为谋朝篡位,虽然自己当晚便死了,但他的四个儿子和六个孙辈皆被株连,女眷被判流放西北三千里。
而王邦昌知道自己政权来得不正当,所以当政期间,听从欧阳令的建议,大量地剪除异己,尤其是一些朝中重臣,因为直面批评俩人不仁不义无君无臣,被王邦昌当庭诛杀。弄得朝堂之上也是人人自危。
现在王欧已除,余党伏诛。郑朝的皇族和朝堂皆受重创,急需恢复和补充。更何况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朝堂上遗留下的大臣们便对谁来当皇帝产生了重大的分歧。
以前太子太傅商宗翰为首的一派认为,郑朝此时深受打击,需要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天子出来主持大局,是以他们拥立惇亲王郑淮。
惇亲王郑淮,年五十余岁,性温和,常有贤名。此前与成元帝兄弟和睦,关系亲善,成元帝很信任他,处理政事极有经验。
而以丞相李执尚书令谢翎为首的一派则认为,皇家血脉不容亵渎,十三皇子虽是稚童,到底是成元帝的嫡亲血脉,继承大统不容有疑。
两派官员各有各的道理,彼此互不相让,接连在朝堂上辩驳了一个旬日也没有定论。
彼时,十三皇子正带着小安子小林子在上书房学四书,同时伴读的还有顺亲王郑渡的长孙、也是十三皇子的侄子郑远,丞相李执的次孙李垚,尚书令谢翎的幼子谢尚文,以及新任礼部尚书孙传敏的嫡子孙钰。这群孩子跟十三皇子的年岁相当,最大的谢尚文不过七岁。最小的是李垚,才五岁不到。
一群小小的孩子坐在跟自己差不多高的案几后,用心跟着夫子高彧学《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
高夫子清瘦干练,声音却很洪亮,书摊在案几上,几乎不用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篇乃《论语》第一篇,这一句的意思是提倡学习,我们学习需要做到‘时习之’,反复复习啊,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东西。孔子是非常赞扬学习的,在《论语·学政》篇中,他又提出两个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所以我们学习呢,一是要知道反复复习巩固知识,同时还要学会思考,不能只等着别人把知识灌输给你而不思考,这样你只会什么也学不好学不精学不会!”
《论语》,姜咹自然很熟,她甚至会背全文。可是高先生的授课方式却不是现代的那些培训班老师能够学会的,他讲解知识详略得当,尤其喜欢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原本无聊的课程讲得精彩纷呈,姜咹和郑十三听得津津有味。
只有小林子听得昏昏欲睡,呼噜声渐响,他实在不是读书的料。
十三皇子和姜咹他们从井底被救出来了之后,三人倒一直没有再分开,新任的太监总管王如海便同意让他们俩继续伺候十三皇子,他们俩就这样成了十三皇子的贴身太监。
高夫子学问高,脾气也不小。眼看着自己的课堂上竟然有人在睡大觉,他这傲娇脾气哪能忍?语出讽刺道:“有些人啊,不喜读书也不要破坏课堂秩序,你在课堂上呼噜声不停,那这些学生们是听我说课还是听你打呼噜啊?”
那群在姜咹眼中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哄堂大笑起来,李垚甚至回头冲着臊得满脸无地自容的小林子吹了声口哨,十三皇子顿时脸都气红了,不满的道:“小林子,你先回去吧!这边不用你伺候了。”
小林子知道自己给十三皇子丢人了,只得行了个礼退出学堂,转身的瞬间,姜咹看到他眼中已饱含了泪。
待到课堂冷静下来,高夫子坐在案几前又接着上课,这次他却不说学习,竟说起了君子为人,“《论语》是圣贤书,读完读懂《论语》,你们亦能学会为人处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