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长亭宴 > 第3章 进城

第3章 进城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更何况,江端虽与太子为伍,但毕竟东宫之主难做,身边人人自危,万事须得十分谨慎,且不论江端亡国之徒的身份,单东宫就有千万双眼睛盯着,江端与太子的联系甚少有人知晓。

傍晚时分,江端悄无声息地在永崇坊的东南角挂了一盏灯笼。

刚入夜,寒风呼啸着穿过小院,房间里灯火摇曳,在雪白的窗纸上映出昏黄的光晕,孤灯书案上,江端正细看着一封密信,忽然房门被人敲响。

“进,”江端头也未抬。

随即,一名黑衣男子推门而入,裹着一阵瑟瑟冷风,吹得烛火不住摇晃。

“主子,何事吩咐?”

江端徐徐折好一旁早已写好的信,交与眼前人,轻声道:“林澈,交给濮州刺史孔一庭,他会知道怎么做。”

那人应下后,便带着书信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房门一开一合,风雪又在屋里肆虐了一圈,暖炉里的炭火噼里啪啦地爆出几颗火星子,江端拢了拢身上的大氅,目光落在方才未看完的密信上,一个名字陡然跃入他的眼帘——萧靖平。

江端的食指有一搭没一搭地敲在桌上,忽然他一声轻笑,“北衙的统军居然关心起濮州的事来……”

江端本生得一副清冷面容,五官秀美又多了几分锋利,不笑的时候尤为显得不易近人,可笑起来时,那双眸子又仿佛深渊一般,令人琢磨不透。

江端抬手将来信放至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霎时火焰迅速蔓延,如火蛇般贪婪吞噬着信纸,笔迹一点一点随之泯灭,最终化为灰烬。

-

元晔即将入京的消息传入阗安时已是几日后,而果不其然,唐帆在听见元晔安然无恙后,立即向元夏表明忠心,而元夏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便不作过多追究,至于提醒的话,江端也早已传达到了。

自从那日孙景山提议开渠后,朝堂内外对此事讨论得沸沸扬扬,连国子监的学生也时常争论得面红耳赤,只是这提议事关重大,众口难调,人们各执一词,是非难定。

元晔回京这日,宣和帝早早就退了朝,而江端刚出宫门,便望见不远处一名十七八岁的少年正抱着什么东西一动不动地站着,发丝上落满了细雪,脸色冻得依稀发青,当他望见江端时,原本有些呆板的他忽然眼睛一亮,拖着冻得有些僵硬的腿脚向江端走来。

少年向江端徐徐一拜,道:“常侍。”

“连岳,”江端有些诧异,“你怎么来了?”

温俨鸣没说话,而是取出怀中保护得完好无损的几本书,低声道:“是来向常侍还书的。”

“噢,”江端笑了笑,“只是不巧,我还有公务在身,一时半会儿回不去,你大可以交予宋拾遗,让他替我收着。”

温俨鸣愣了愣,有些木讷地点点头,却有些怏怏。

江端望着这少年似乎还想说些什么却迟迟不开口,便道:“你还想说什么吗?”

温俨鸣犹豫地说道:“我来其实是想请教常侍一些问题……不知常侍何时得空?”

江端看着温俨鸣赤诚的双眼,沉思了片刻,道:“罢了,一时片刻倒也无妨,咱们换个地方讲吧。”

温俨鸣喜出望外,连忙点点头。

在阜盛繁华的阗安城,名门子弟往往最易受得高官厚禄,科举于他们不过是通往高位的垫脚石,可对于万千寒门子弟来讲,科举只是唯一通途,每当殿试,满怀热血来到阗安的人犹如过江之鲫,温俨鸣就是其中之一。

只是他年纪尚轻,不懂得人情世故,也不知何为名刺,只晓得通过殿试后为国造福,当同来阗安的贡生都在攀附权贵、四处递名刺时,他只一个人闷声不响地准备参加考试,还因说话直白得罪了不少人,连出身寒门受到讥讽也是常事。

直到有一日江端恰好在场,替温俨鸣解了围,那些人才没继续为难他,而温俨鸣虽然不善言辞,却也知道江端在帮他,初来乍到又四处碰壁的他,面对忽然有人好心替自己说话,一时有些手足无措,结结巴巴地向江端道了谢。

江端初来阗安时,也是不大受人待见,面对孤身一人的温俨鸣也生出几分同病相怜之情,他知道温俨鸣生活清苦,便允许他可常向自己借书,偶尔也同他讲讲为人处世之道,而温俨鸣每次都将书保护得很好,也会认真听江端的话,慢慢改变曾经的说话行事之风。

玉川楼是阗安极富盛名的茶楼,文人墨客常会集于此。两人落座在玉川楼二楼的一处靠窗的角落,江端半开窗户,望着下面人来人往的街道。

“我听闻孙相向皇上请求开渠……”温俨鸣慢吞吞地谈道。

江端抿了口酽茶,含糊不清地“嗯”了一声。

“为什么要开渠?”温俨鸣不解。

江端轻轻放下茶盏,道:“利益。”

温俨鸣皱着眉,道:“为官者不应该是为民谋利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