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鼎元年,在汾水上得宝鼎。
(元鼎二年)春天,起柏梁台。秋九月,长安山林池泽尚属丰饶,江南却水患,武帝下诏书,调拨巴蜀的存粟来江南赈灾。
【昆明池的鱼:武帝的年号几乎都与当年瑞应或是重要天象、事件有关,宝鼎又尤其与正统的寓意紧密关联。先秦便有逐鹿天下、问鼎中原之喻,何人拥三代传世之鼎,便能天下归心。
所以汾水升鼎,便成了帝国再一次强化政权合法性的重要迹象。
升鼎图也成为汉代画像的一个重要题材,这一点邢义田先生在《画为心声》这本经典著作里重点论述过,直播间的家人们可以研读一下。
这个时候升鼎也常常和升龙的题材进行组合。宝鼎出,游龙跃,桥上捞鼎之人皆大欢喜,得偿所愿。
升鼎之象可谓是汉帝国的一种积极气象。】
【武库执吾人:再来说说这柏梁台。今天在西安仍有柏梁村这一地名,可以说地名是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历史证据,尤其在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古今地名命名上的延续性会成为我们考证旧址所在的重要参考。
《三辅旧事》认为因该建筑以柏木为梁,故称柏梁台,但服虔做注则认为“柏”通“百”,故柏梁台指的是用百根梁木建造。颜师古则认同《三辅旧事》所言。
而汉初高祖在柏人城颇多旧事,当时称柏人为“迫于人也”,可见“柏”字所指纷繁复杂。
柏木在西汉的使用的确贵重,众所周知西汉高等级贵族、重要官员的椁墓若得圣赐,所用“黄肠题凑”即用柏木所制垒砌。柏木制高台,适宜应当。
但若解释百件梁木所制,亦可反衬柏梁台高大华贵,符合汉初高台建筑的制度。
武帝曾在此处设宴,群臣做七言诗,能成者得登台,可见柏梁台其实是帝国鼎盛之时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是武帝任下营建的大型皇家建筑中的重要一例。】
【上林苑的骆驼:江南水患一事,侧面记载了当时中国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始性,仍然在火耕水耨的阶段。
火耕水耨最大的一个隐患就是水土流失飞快。它指的是开耕之前先用火烧土地,这样使得土壤松软,且留下的炭灰作为肥料,便于播种又增加肥力,同时清除了杂草。水稻播种之后,再引水漫灌淹没稻田,这样就不用翻耕深耕。
结果就是水土极差,江南好水好田,可能耕作几轮之后,此地就废了,所以这个时候的产量一直是很低的。水土流失又导致水患时,土壤更加固不住。
这才有巴蜀粟米东去江南的诏令,想必走的正是长江水道。
粟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吃的小米,曾经是隋唐完成经济重心大转移之前中国南北共同的主要食谱。】
(元鼎三年)迁函谷关到新安,原来的函谷关所在地则设置为弘农县。
武帝下诏称民众有告发他人偷税者,可得税金一半。
正月,阳陵失火,四月里下冰雹,关东闹饥荒,人吃人。
(元鼎四年)武帝再到雍县,祭祀五帝。当年武帝又至洛阳中原一带,寻得一周室后嗣,名叫嘉,封为周子南君,承继周祀。
【昆明池的鱼:首先迁函谷关这件事儿就还挺有意思的,《汉书》说是杨仆觉得自己身份高贵,本来家在关外,觉得有点耻辱,想做关中人,于是上书给武帝,请求迁关,大概是向东把洛阳盆地也纳入关中。
这事儿就很微妙,因为更像是杨仆摸清了武帝意在扩关的心思,上面想要直接控制更多关中人口,所以借自己的心思给武帝一个台阶。
很聪明啊。】
【上林苑的骆驼:这一年又是先帝陵寝失火,又是夏日里下冰雹,关东还闹饥荒,中央一定是没钱的状态,举报偷税有奖还能充实一下国库。】
【武库执吾人:读到这里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周室后裔原文称“孽子嘉”,可见“余孽”这个概念一开始是比较中性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后世的贬义,史料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果然是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