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一头雾水,但提笔写字也不是什么无力的要求,便随便写了一首诗。
老伯连声称秒,笑得合不拢嘴,拿着那张纸左看右看,称赞道:“小友字有大家风范,有灵性又舍得苦练,将来必有一番作为。我要把这首诗裱起来,写得实在是太妙了。”
“不敢当,老伯谬赞了。”王羲之谦虚道。
“没有没有,当得当得,哈哈哈……果然不错。”老伯笑了一会儿,然后指着桌上一摞书道:“麻烦这位公子帮我誊抄这些书,誊抄完了,你想知道的,我必会告知。”
王羲之:“……”
老伯你倒是不客气哈!
桌上书有半人高,至少几十本,这要是抄一遍,得费多少时间和功夫啊。
他是来找人的,又不是来给人当苦力的,当即拒绝道:“老伯,不是我不愿意帮这个忙,实在是我有急事,抄完这些书也不知要猴年马月了,恕在下恕难从命,先告辞了。”
说完,站起来就要离开。老伯赶忙拉住他,道:“哎哎哎,你怎么就走了呢?你难道不想知道那位姑娘的去向了?”
王羲之:“我自然是想知道的,但老伯你实在是太为难人了,有这时间抄书,我还不如把两条道都走上一遍。”
老伯:“你当真不抄?”
王羲之:“当下这个时间不太合适。”
“好吧。”老伯松开了王羲之的衣袖,走回了书桌前,整理凌乱的书,“你不愿意就算了。其实呢,这个主意还是那位姑娘给我出的。那位姑娘也是善良,我给他们借宿了一晚,她便替我想了这么个主意,挽救这些好书。
“临走前她还将一封信给了我,说公子若是把书都抄完了,托我把信件拿给公子。只可惜公子连试都不愿意试,那只好让那封信蒙尘了。”
王羲之往外走的步子一停,回过头不敢置信问:“那姑娘留了一封信给我?”
这么说,郗璿知道他在后边追她!但为什么不愿意停下来,听他说两句呢。
他又兴奋又有些失落。兴奋的是,郗璿知道他的努力和挽留。失落的是,郗璿仍在生气,见都不愿意见他。
“是啊。”老伯点头,“还是那姑娘夸你字写得漂亮,说你的字出神入化,能比肩有名之士。原本我还持怀疑态度,但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只是那有什么用呢,你又不愿意。”
王羲之急忙走到老伯的跟前,情绪有些激动道:“老伯,能不能先把那封信先拿给我看呢?”
老伯唇角一勾,道:“不行哦,你先把桌上的书誊抄完,我才能给你哦!”
于是,王羲之转身,伏案在桌前,开始了没日没夜地抄写。
写字于他而言,是常态,跟吃饭喝水一样,早已融入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桌上的书看似多,实则当他沉浸进去,忘乎所以,一本接着一本,没多久便见了底。
每一次的提笔写字,他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尤其这些书是由不同的人写出来的,年代有近有远,风格各异,有优点也有不足,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几十本书抄下来,他又酣畅淋漓地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搁下笔,他呼出一口气。
郗璿的意思,他明白。虽然他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但毕竟年轻,性子傲,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博采众长正是他这个阶段所缺的。
“好!”老伯每日都守在旁边,每次王羲之提笔的时候,他都屏息凝神,似在观看一场精彩的表演,有时候甚至拎了只笔在旁偷学。
老伯爱不释手地摸着手中的册子,翻了又翻,感慨道:“辛苦小友你了,哎呀,你在进步,我也在进步了。”
他见证着王羲之一点又一点的进步,实在钦佩他惊人的天赋,总觉得这近两个月的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便到了,王羲之的每次提笔书写,他都意犹未尽。
甚至想要把他留下来多待上几日,但王羲之拒绝了。
最后,老伯只能无奈并且不舍地将郗璿交给他的那封信,交给了王羲之。
王羲之拿着信件,如重千金。
他实在好奇,郗璿到底想跟他说什么。信封是浅粉色的,几点桃花瓣点缀在上面,带着似有还无的花香。
绕了那么一大个圈子才拿到,王羲之隐隐期待,心脏砰砰跳,像是等不及了,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