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些粗陶碗怎么卖啊?”一头发灰白的老婆婆看了好一会儿后问道。
金凤姐这时鼓励地看向元香,让她开口。
元香这时已经顺利渡过尴尬期了,有客人上门的话剩下的事就容易多了,她扬起最有诚意的笑脸,声音清脆:
“这种小碗是两文钱一个,现在买三个小碗再送一个这样的小碟子。”
“老人家,你看这小碟子虽然小吧,但平日里在桌上可以用来放点酱菜啊,酱油蘸醋啊,这样就不用占上一个碗了嘛,其实等于送了个碗给您是一样的。”元香边推销边将这小碟子往老婆婆手边递。
老婆婆接过这小碟子看了看,是平常用的碗的一半大小,拿在手里差不多占一个手掌的位置,她顺着元香的话想象了下,突然就觉得自己家里不仅仅缺吃饭的碗,还缺这种碟子了,以前什么酱油啊、醋啊,酱菜啊,都是跟吃饭的碗混在一起用的,这小碟子确实家里是没有的。
看来都是精细人家平日里用的,糙了一辈子的这位老婆婆今日想要精细一把。
而且买得多还能送碟子,她本就是出来买陶碗的,这不就是能白得一个嘛?
价格还比前面的那家便宜,前面那家是一点便宜都讲不下来,她这才往这里来看看的。
有了买的意愿,但她还想着讲讲价,听着元香跟她说着这些物件的各种好话也没表示什么,只是一边仔仔细细地在元香的摊子上挑着,一边嘴里嘟囔着:
“东西确实要比前面那家便宜,但你这手艺可没人家好啊,还能再便宜点不?”
被攻击了产品问题的元香仍旧保持微笑,继续道:
“老人家,真没赚你钱,你看你买得多的话还能送你东西,这碟子我往外卖也是要钱的,再说了,一分价钱一分货,您说是不是?”
元香也不跟她掰扯到底是哪家卖的手艺好了,她决定只走实惠价廉这一策略,她刚才一路过来的时候也看到了一家也在卖这种陶碗陶盆的,颜色是那种比较深的古灰色,表面看着确实要比自己做的要光滑一点。
不过他的陶碗的卖价是三文一个,比她要贵上一文钱。
那可是一文钱!
来这儿赶集的大都是附近几个村庄上的农家人,农户人家一年存不上几个钱,在其他方面是能省则省,一文钱的差距已经是足够吸引人的了。
这些价格敏感消费者,碰到同质化的商品,价格便宜肯定是做选择的重要因素。
不过元香想想也是心酸,这些全是她和二果三喜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从早到深夜才做出来的啊,是真正的纯手工制品。
要知道,在她的那个世界,但凡商品加上手工两个字,那价格是蹭蹭地往上涨啊。
现在却只能往低价了卖。
哎,没办法,谁让这儿的人力成本不值钱呢?
老婆婆见元香不松口减价,也不再磨嘴皮子了,“行吧,那帮我拿这三个碗,另外这个碟子不收钱的对吧?”
她把早就挑好的东西叠在一起,从系在裤腰带上的荷包了拿了六文钱出来,递给了元香。
元香接过钱,虽然一眼就能数清楚,但还是一枚一枚地数好,然后快乐地收到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布袋子里。
这算是今天的开门红!
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金凤先是觉得元香这不是蛮能聊的嘛,跟这个婆子讨价还价有来有往的,都没落下风,最后还让这婆子成功付了钱买了东西。
更让金凤惊讶的是,就这么几句话的功夫,元香就进账了六文钱,这可是六文钱啊,她刚刚买的鸡仔就要五文钱一只。
自家婆婆把文钱数了好几遍让她带出来,还说要好好讲价,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正是家里难的时候......
她看了看元香摊子上剩下的东西,陶碗、陶盘、陶盆、盖罐......要是都卖出去了,应该能赚不少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