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被前夫夺舍后 > 第15章 第 15 章 藏不住了

第15章 第 15 章 藏不住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烜城以内便是中原地界,却没见到什么太平气象,倒是不少空村连成一片,饿殍遍野。盖因多年战乱不断,匪徒横行,百姓日子实在不好过,加之今年春起整个上半年滴雨未降,旱得赤地千里,饥民死一半逃一半。入夏后才有了雨水,刚把秧苗播种,又是月余的长涝……一切又泡了汤,光景还不如关外。

跟着军队走有好处,奇奇怪怪的事遇的少,加之路线与皇城又是同一个方向,四个人老实随团赶路,沿着河流步行跋涉。

河里漂的尸首堵塞了较窄河道,遇到洪流一股脑不知冲到哪里去了。农田全部冲毁,田里有很多裹满泥壳的动物腐尸,捅破泥会一下子流出很多浊浆,但还是人尸多。

到了堤坝李祯他们一上午都在搬木头,还没找到机会逃跑,第二波洪峰又来了,当即把众人冲散。

费秀才扒着半截朽木板在洪波中滴溜转着被冲出一段路,呜呜的水流中有一棵大柳树还露着个顶子,施利昧背着剑站在树顶上四顾茫然。

王幼安被冲走一小截,便扯住了工事上的一条长索,有了借力几下便游回了堤坝。他四处眺望寻找伙伴们——先把他们找到,再多组织几个人把缺口堵上,不然越冲越大,坝体崩溃,洪水将不可收拾。

这时远远看到白赫兰揪着李祯游到水流较缓处淤漂的一大片柴草边,抽出一根浮木,把李祯搭上去推着靠岸。忽然,他又放开小李下潜,片刻后捞着一个民伕露出头来,李祯赶紧划着浮木凑近,伸出手臂把民伕拉上去,向最近的岸边靠拢,期间白赫兰又数次下潜,一捞一个,都交与李祯。

多日冲积,河边只有数米宽的淤沙软泥,寸木不生,连个可借力的点也没有。

王幼安跑去跑回,终于找到几块木板,铺在李祯选的登陆点上,踩上去甩出绳索给李祯,用力拖拽他们。

李祯的臂力很好,他扔了四个人上木板后也爬了上去。

此时白赫兰的体力也即将告罄,他游过来后,王幼安伸出手把他拉上来。

白赫兰浑身冰凉湿透,脸色白得几近透明,浑水蜇得眼眶有些红。王幼安抱住他,想给他一点温度,奈何自己身上情况也一样。

白赫兰微微一笑:“哥哥,我没有事。看看还有没有能用的人手,赶快找材料返工,不然我们这几日的辛苦就白费了。”

此时河滩上东倒西歪着不少脱险的人。洪峰卷来时,堤坝两端的民伕和军士没有受到波及,此时也在积极救人,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没了踪迹。军头也是个能当机立断的,立马带了一批有生力量去下游捞人,而溺过水稍缓过来的人,则上堤坝继续添堵缺口。

白赫兰稍歇了一刻钟,即被呼喝着去干活。他也没有怨言,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衣服,帮王幼安填砂子麻袋。

天将黑时才堪堪把这一节堤坝完工,施利昧和秀才一直没回来,据去下游搜救的人说,俏丫头带着书呆子被下游村民带回去喝姜汤了,好些人都见到了。

王幼安他们也就放宽了心,毕竟这道长堤,干活的壮丁中只有她一个丫头,断不会弄错。

这样气候里的河堤边,湿冷如附骨之蛆,一旦停下来干活,腹内空空的民伕们一刻也熬不得。

一天下来,白赫兰的丝手套早没影了,一双嫩手满是血泡和伤口,但是没有净水清理。他皱眉盯着微蜷着的纤细手指,看表情,是少见的阴沉。

没有了长袖和手套的遮挡,直到此时王幼安才看见白赫兰两个手腕上都有一处明显的疤痕。

尽管他一定精心呵护过这两处损伤,但是这个伤口太深了,当年一定是十分可怖的凄惨景象。极有可能是一种颇有体积的东西贯穿了他的手腕,故很久以后依旧触目惊心。

他大概料到王幼安会看到这些,但是眼下避无可避,索性也不遮掩了,但是却始终不去抬头回看王幼安。

他半阖双眼,浓长的睫毛微垂,似乎在回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想,只是短暂地放空。

王幼安没有询问这个事,直觉告诉他,那对白赫兰来说应是最仓皇不堪的回顾。

天黑透时,雨停了,冷风如索命的幽魂,收割着草坡上这一群苦工的生命力。

李祯在别处火堆边焙着的枯枝和木板碎屑将将能引着了,他万分小心地呵护着属于他们的这一簇小小火苗,却被冷风轻易吹熄。

现在旷野里都是洪水和泥,树木躺倒,草皮被洪波掀起,裸露出新鲜湿润的沙土。不少军民在搭建窝棚,躲避也许后半夜就会到来的暴雨,既不敢靠着山坡,又不敢离河近。

他们三个挑了一块石砾遍布的裸地休息,冷虽冷,起码没有泥浆和露水。

找来几块扁石安置屁股,就想必须得有一个救命的火堆。民伕中有大智慧者,极有经验地保留了火种和绒柴。靠从河堤柳树上拆的几个大喜鹊窝和军队给的一盏油灯里的煤油点着了第一蓬火。

王幼安想让白赫兰去烤干一点,但他摆了摆手,显然不想去挤。还好李祯的火堆又点着了,正一点点把它培养起来,最难找的是干柴,李祯起身去找柴。

小龙魂“汤匙”已沉寂很久了,每一次王幼安打开罗盘,它都在无序地游曳,毫无精神,一路没有险情,用不着它,只今日点火艰难,才记起它来。

王幼安觉得若是让它帮忙,只喷一口,这片河岸都能烤干。好在李祯成功了。

李祯又拿回来一点焙得半干的柴,火堆大了一些。王幼安把围着它挡风的外袍拿开,找了几杆树枝做晾衣架,他用小斧子削尖棍子扎进沙里,再搭上一个横梁,把三个人的外衣晾上去烘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