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明的军队,看上去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几百人悄悄叩响了武昌的大门,没惊起太大的波澜。
今日休沐,朱雀门前的大街上,显得比往常还要热闹三分。
贾仪坐在酒楼中吃姊妹团子。
姊妹团子是长沙当地的小吃,赵襄进京时,也顺手带了过来,这一阵在武昌很是流行。
团子有二,糯米制之,一裹桂花,一裹肉酱,鲜香无比。
贾仪吃的兴起,忙中不忘招呼陆机也别闲着。
陆机借着楼高,看了一眼皇城的方向,心中一哂,便也学着贾仪一般,没心没肺,专心低头吃了起来。
赵襄见王长明果然如约进京,心情一下子好了不少,赶忙指使岑皓给王长明赐座。
王长明谢了恩,没坐下,先把一封信给赵襄呈了上去。
“这是?”
赵襄一脸疑惑,让岑皓去把信接过来。
王长明一边把信递过去,一边解释道:
“司隶校尉大人想致仕。”
“?”
赵襄拿信的手一抖,怀疑自己耳朵出了问题:“你再说一遍?”
王长明一板一眼,宛若一个不带感情的传令兵。
“贾大人对微臣嘱托道,他年迈昏聩,处理不了大事,惟恐辜负了陛下的信任,便悬车归乡,颐养病体。”
说完,好像想起了什么,趁赵襄愣神的时候,补了一句:
“谢皇上恩准。”
谢什么谢?
他有说同意了吗!
赵襄心里宛若从岳麓山一头栽下,昏昏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贾仪比他还小两岁,怎么算现在也不到三十岁。别人七十致仕,他倒好,三十不到就要“告老”。
况且,贾仪不是土生土长的京城人士吗,归乡不往武昌来,要去哪里?
可以腹诽的点太多,一时间赵襄都不知道该骂谁。
王长明好像还看不懂赵襄的脸色,又往伤口上插了把刀。
“陆大将军见贾大人之举,心向往之,托臣也跟陛下说一声,便不再上书扰陛下清闲了。”
哪里清闲了?
他们走了才更不得清闲了好吧!
赵襄越想越气,恨不得下一秒,就把那两个人喊道面前,噼里啪啦先骂上一顿。
但心里窝火,表面上不能显山露水,赵襄耐着性子,温声问王长明:
“贾校尉和陆将军当下在何处啊?”
王长明坐在椅子上,朝赵襄拱手,说的千真万确:
“两位大人已经取道泸水,算算天数,想必已经是已经到了南中。”
赵襄瘫倒在椅子上,不顾身旁岑皓“陛下、陛下”的喊声,对王长明无力地挥一挥手:
“朕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王长明却还有话没有说完,他从椅子上起身,向着赵襄长鞠一躬:
“陛下,贾大人临走时,蜀地黄册已经推行完毕,登记在籍,存于汉中旧宫。陛下随时可派人管辖,行州牧之则。”
“还派什么州牧。”
赵襄有气无力,连声音都显得颓废:“他不都帮朕选好了吗?”
他看了一眼满脸严肃的王长明:“你任刺史便成。”
“是!”
王长明干脆利落地应声,拱手后便快步向大殿外走去。
——要是迟了,便赶不上贾大人和陆将军的午饭了。
“喏,麻辣子鸡,快来尝尝。”
贾仪高兴地招呼王长明坐下,半句没提朝堂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