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到了阳浩的私宅后,若凝再问小君信件的事情。
小君缩着脖子一直不说话,小君姑姑则是一个劲地看向旁边站着的下人。
这下,若凝更相信有鬼了。
此刻,听到李瑾的问话,若凝也下意识地看向门口站着的丫鬟,回道:“臣妾就是觉得那孩子可怜,觉得不如帮他一把!”
说着用力捏了捏李瑾的手,李瑾也瞥了一眼门口的丫鬟,这才点头。
两人默契地没再讨论有关阳浩和小君的问题。
因为现在众人都“寄人篱下”的境况,无论真相是什么,她和李瑾不知道才是最好的。这样对方不会狗急跳墙对付他们,同时也会因为忌惮李瑾,不对小君和他姑姑动手。
李瑾吃下了大夫开的药,很快就见效了,出了一身汗后,身体舒坦了不少,沉沉睡去。
连续几天又是惊又是吓,若凝也疲累至极,同样很快谁去。
只是还没睡一会,若凝就被人拉醒。
她刚睁开眼睛,就看到李瑾看着她,手指挡在嘴唇上,无声地做了一个“嘘”的动作。
若凝惊讶之下,不敢作声,凝神听了一会,才听到窗子那边发出了声音。
似乎有人在撬窗子。
若凝心神骤然一紧,两只手紧紧地握住了李瑾的另一只胳膊,然后才发现李瑾不知什么时候,手里竟然握住一把短剑。
那边,一会的功夫,窗子发出“吱嘎”的悠长声音。对方似乎怕猛一开门,声音太响,所以动作很慢,也因此那“吱嘎”声格外绵长。
“噌”一声,似乎是鞋子轻轻落地的声音。
“陛下”有人轻喊。
是姜华!
若凝眼神一亮,同时李瑾紧绷的身体也松弛下来。
***
姜华那日被卫青州从水中救起,后来又和孙铭、武易汇合后,却始终没有找到李瑾和她。
他当机立断,四人分成两拨,他带着武易和卫青州继续找人,孙铭快马加鞭去江都报信。
虽然有给乞丐铜板的联络方式,但是他们人太少了。思虑再三,姜华让卫青州打扮成乞丐,在其中一座桥上守株待兔,他和武易则分开在不同的桥之间找人。
下午的时候,他在一座桥附近发现了之前卖水果篮的小子,觉得他行为可疑,就不动声色地跟着他,然后很快发现这小子似乎也在桥上找人。
他大喜之下,决定继续跟下去,结果没想到,一个大汉先行竟然抓住那小子,而且上来就问:“东西在哪?”
小君不说话,那人提着他,见人就问:“认不认识这孩子?”
很快就打听到了小君的住所,接着带着小君去了驻地,很快阳浩就带着大批人马出来。
接下来的事情,姜华一路跟着他们到了棚户区。
剩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李瑾:“外面有多少人?”
姜华:“很多,里三圈外三圈。臣一个人出去还好,若要带人出去,需要人接应!但是……”他为难地看向若凝。
没有说话,但意思明确。
李瑾闭目沉思了一会:“如果只带个孩子呢?”
姜华震惊:“陛下,不可……”
不等他说完,李瑾摆摆手:“你带不出去我的,我们所有人中,那个孩子是最容易活命的!”
在场的若凝和姜华听了他的话,都一脸震惊,他是怎么得出“很难活命”这个结论的?有这么严重吗?
看着两人不解的目光,他说道:“阳浩虽然是从京城来的,但是骑墙之势早现。今日种种表现,都说明他有不可告人之事。现在之所以不动手,是因为不知道朕沦落在此的消息,到底有哪些人知道。”
而他之所以让姜华带走小君,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故弄玄虚,让对方拿不准自己还有多少人在附近,这样他们才不会轻举妄动。
但是这同样也会暴露一个问题,自己虽然有人可用,但一定不多!
若凝同样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不赞同他的决定。
“姜华把小君带走,虽然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同样有可能会逼得他狗急跳墙,陛下在此,我们不能赌,更不能冒险!”
李瑾:“可是小君不走,也许就永远走不了了!”
他说完这句话,咳了两声。
姜华看他这样,脸现焦急之色,他是不可能放着皇帝不管,去管其他人的。
姜华阐述事实:“可是陛下,就是小君,我也大概率是带不走的。臣身边只有一个武易,臣能进来,是武易先把人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