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虞兮落袈裟 > 第22章 巨鹿之战前奏

第22章 巨鹿之战前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秦川——乌骓马上黑衣少年眉宇飞扬,能内碾压七国的大秦也绝非等闲之流,望着黑压压的千军万马,联军有些胆怯,一个个缩头缩脑止步不前,想着隔岸观火做壁上观,毕竟保命才是重中之重。谁人不爱惜生命那是扯淡,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可谁人能舍命那便是霸道。自古英雄出少年,未经岁月打磨的菱角少年为了使命可以两肋插刀。而被岁月打磨成鹅卵石般的成年人,学会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当然很少使用这种气魄去拼去斗争,毕竟算计与拿捏是岁月赋予的资本,这种资本本身就是年少轻狂换来的。莽撞少年尽管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效果始终差强人意。凭他的口才想力战群儒,那是差强人意的,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恃无恐是绝对最高主张。战争不只是拼体力,有时候拼的是耐力,看谁沉得住气,这方面少年始终是少年,挑起腥风血雨不需要耐力,只需一点激情加勇气便事半功倍。见联军依然无动于衷,他冲出战壕,俾睨群雄之态对准敌军:“我本周王室诸侯国之首,项国后代姬项氏,敢挡我去路者,问问我手中剑,尔等鼠辈还不速速后退……”秦军看到马上少年桀骜不驯,姿态气吞山海,强大的气场令人不寒而栗,脚步不由自主纷纷后退。

历史上他成名于巨鹿之战,我们都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但故事的前提鲜有人问之:那年楚怀王熊槐,(就是流放屈原的那一位楚怀王)有人说他是听信谗言,从而渐渐疏远,最后流放了屈原。其实倒不如说是楚怀王迫于压力,丢车保帅更为贴切。平心而论,以楚国的客观条件,屈原搞变法实在太难,以屈原一己之力,是很难做到的。楚怀王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魄力,所以不得不拿屈原做了牺牲品和挡箭牌,随着屈原的轰然倒台,楚怀王设想中轰轰烈烈的变法,最后成了一地鸡毛。不久他被秦国骗至武关,说好商量结为盟友,最终扣押起来,让楚国拿土地交换,只是他宁愿死也不愿拿国土换自己性命与自由,这人充其量是平庸而不是昏庸,所以他在楚国上下还有要一定声望的。这泼天耻辱令楚人一直耿耿于怀,此仇不报非君子的决心,从未被打断过。后来他们拥立另一个“楚怀王”熊心,在秦末成为“灭秦”战争中的精神领袖。这个“楚怀王”当时派宋义为上将军,此时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结果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宋义慢悠悠喝着小酒隔岸观火。对此急性子的项羽日渐焦急,最后火气通通的燃烧,让他倍感焦灼。疾步来到宋义帐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现在军营里粮食短缺,士兵们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上不顾国家安危,下不体恤兵士,畏首畏脑之态,哪里有点大将军的做派呢?”宋义听闻大怒:“谁给你的胆量质疑本上将?我做事不需要你一个武夫指手画脚,来人军法伺候……”他何从受过这样的委屈,火冒三丈举剑:“我看谁敢?”士兵们面面相觑止步不前之际,他突然拔剑,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剑刺向宋义心脏,还未等宋义反应过来,便一剑毙命,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如今以军法处置,诸位可有意见?”将士们一看人死翘翘了,若反抗将身首异处,横竖他不过为了体恤下属,尽快完成抗秦使命,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士兵,只要不让他们饿肚子,便是拯救者,很快将士们拥护他为上将军。

杀宋义的举措,很快威震了楚国,虽然他手刃上司,以下犯上并不令人苟同,可原因是宋义名为救赵却隔岸观火,士卒已疲罢不堪,他却日日高会饮酒。关键时刻不但置友军危难而不救,士卒劳苦也不恤,致使军队中怨声四起,在项羽的眼里这是很不道义的,心思单纯的他对此是零容忍的。他全然不顾宋义曾经的苦口婆心说:“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而宋义也有自己的策略:秦军如果胜赵,必然疲惫易击,赵军如果胜秦,就乘机攻占秦。现在看来这完全是个缜密的计谋,他想不费一兵一卒,坐上观虎斗,奈何架不住急性子的项羽。若宋义活着,大约天下没刘邦什么事,可历史没有假设。他比项羽破釜沉舟的做法靠谱多了,但项羽就是宁可放手一搏,也不愿为此以逸待劳。但起初命运的天平是偏向于他的,确实赢的出乎意料,巨鹿之战的完美上演,奠定了他在历史上战神的位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