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循扬声道:“请晏大人下车一叙。”
绵绵细雨银丝一样垂下,晏云晚遥遥望着他,想起三年前初见同样是烟雨迷蒙。
此人弱冠登科,从翰林院典籍到都察院经历,六年便官拜户部尚书、授武英殿大学士,升列台阁。而今未及而立便做到了内阁首辅,天子信重百官畏服,其心机城府实在难测。
他们谈不上交情,此时来叙话,不外是为淮陵的事。晏云晚开口回绝:“下官身负钦命,不敢耽搁,还请顾大人见谅。”
顾循唇边攀起几不可见的一点笑意,淡声道:“有圣上口谕。”
闻言,晏云晚同赵祈儒俱是一怔,连忙下车近前,撩了衣摆,于落雨的青砖跪了下去,泥水霎时污了衣裳。
她垂首,这才听身前顾循不紧不慢开了口,声调凉薄:“陛下体恤,特命不必行礼。”
赵祈儒闻言不由动气,抬首瞪了过去,他分明是存心如此!
晏云晚神色却不变,仍泰然跪着:“谢陛下体恤,臣不敢越矩。”
顾循垂眸看她半晌,缓声开口:“淮陵情势错综复杂,晏云晚宜因势利导,无负朕心。”
苍灰的天幕下烟雨凄迷,落至桐油伞面几乎无声。
“臣谨遵圣上训示。”晏云晚俯身一拜,方才起身。
顾循上前虚扶了一把,含笑道:“雨凉天寒,我命人烹了茶,晏大人不妨饮一杯驱驱寒气再走。”
晏云晚本不想同他多结交,心念一转,却应了下来。
赵祈儒正提步也要跟去,顾循却顿住,颔首轻声道:“不知小侯爷同行,未多准备,还望见谅。”
“稀得喝!”赵祈儒气得不轻,恨恨拂袖回了马车。
一幢茶楼临街而起,楼上一间厢房装点雅致。
窗前案上已烹好了茶,晏云晚入座,对面顾循亲自斟入白瓷小盏,递至她身前。
晏云晚只垂眸品茶,静静等他开口。
顾循:“淮陵路远,晏大人伤势应无大碍吧。”
“谢顾相垂问,已无碍了。”晏云晚浅啜一口茶,品出是顶好的霜影照月,只收春分前一茬,自江南千里运来,专供上用,捧着金银都买不着。
好一位只手遮天的内阁首辅。
顾循点点头:“淮陵的案子,晏大人有何打算?”
晏云晚不答,顿了片刻,眉梢一挑,反问道:“淮陵巡抚范知帆及布政使葛明时,入仕十余年政绩不彰,后因兵部薛尚书举荐而任要职,他们,是顾相的人吧。”
顾循只一笑:“他们做的是大梁的官,自然是陛下的人。”
晏云晚一怔,旋即笑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顾相说的在理。”
顾循自顾自饮一口茶,随口道:“北魏递了国书来,说不日将遣使来朝。”
他抬眸定定看过来:“陛下既遣我来传口谕,圣心如何,晏大人还看不分明吗?”
晏云晚默了下去,外邦来使面前,圣心自然是风波止息、盛世太平,所以案子还未查便来提点她,点到为止即可。
晏云晚心里不痛快,这就是大梁吏治,百姓性命、天理国法都及不上圣心一念。
奸臣佞幸。
望着眼前人,她心里冷冷一哂,礼数却依旧周全:“多谢顾相提点,下官必定尽力而为。”
她望了望窗外:“时候不早了,下官该启程了。”
顾循颔首,亲自将人送了出去。
* * *
晏云晚一路急行,甚至舍了车舆,本该十日的脚程,她七日便赶到了淮陵地界。
赵祈儒对着图册看了半晌:“淮陵城尚有七八十里,沿着这山脚走官道虽绕些路,不过半途有座官驿,歇一晚,明日正午时分便可入城了。”
晏云晚挽着马缰望一眼天色:“时候尚早,自这山翻过去,今晚便入城。”
“可是山路颠簸……”赵祈儒没再说下去,知道劝不住她。
一队人策马奔向山路,马蹄飒沓而去。
行至半途,山林前侧却忽有许多人影冒了出来。
本以为是山贼,晏云晚勒停了马,身后几骑跟着停下,这才看清那些人衣衫褴褛、身形瘦削、面如土色,男女老幼都有。
不是山贼,是受灾的流民。
晏云晚扬声吩咐:“找些干粮给他们。”
塞了饼子的包袱刚扔过去便被抢食一空,饿了不知多少日的人,吃相实在不算体面。不多时,又乌泱泱一大群人闻声靠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