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时后,两人汗不停地继续淌了半个小时,在球场旁边的老上海面馆吃了中饭,运动后的饥饿感,被两大碗面条、三笼小笼包压下去了。
安云山包里除了球拍,还背着电脑和几件衣服,计划在荣博仁家住个周末,周一一早直接出差。一起到了荣博仁家,发现荣博仁弟弟D也在,他弟弟小了1-2岁,特别的瘦,贴身的西服穿在身上也直晃荡。三个人倒是可以组队打DOT安云山,大热天在空调间开黑还是很欢乐的。几局打完来到晚饭时间,荣博仁去厨房做饭,D给自己叫了份肯德基增肥,安云山继续在网上找着壁球视频。
想着中文搜出来有用的东西太少,安云山换了个国际浏览器,搜英文squash、forehand、drive、backcorner等关键词,跳出来的词条果然大不一样。安云山看到一个视频标题是deep forehand drive,“Deep?再深一点,不就是后场球嘛。”再点开视频,画面不算古早,但并不清晰有点泛白,一个明显英国口音的大叔讲解分析自己后墙球。画面角度是从前场看下后场,英国大叔面向侧墙,但并没有站得离侧墙很近,先排除了侧墙对挥拍的影响。大部分挥拍时双脚没有跨步,只是在球比较低的时候,膝盖蹲了下去。从这个角度看,球从后墙玻璃反弹出来的还是很多,安云山暂停了视频,空手在书房的墙边,试着挥了起来,右手挥了几下,总觉得别扭,想起上次直线球的视频,安云山试着把手臂舒展一些,每次挥到底时手臂伸直,感觉流畅了很多。接着在挥动的过程中,加上肩膀的一些转动,一瞬间安云山似乎找对了感觉,连忙去客房从包里拿出球拍,就在沙发边上,把沙发当成墙,把试着挥起拍来。
果然,这下挥拍好了很多,安云山发现加入的身体的转向越多,手臂挥动越舒服。如果不转身,手臂从后墙回向侧墙时总会变扭,安云山学着视频里把左手五指张开,手掌向后翻,体会到左手配合转肩,保证了右手挥拍身体的平衡。手臂用力不大,只用转肩的力量,球拍挥得呼呼作响,这就是挥拍有力量最好的证明。
偶尔有几下球拍挥到沙发上,安云山把速度放慢了一点,手臂伸展的同时,身体前倾,挥得更低一点,感觉挥出去依旧足够顺畅,就抱着拍子回到电脑前。路过厨房,安云山告诉荣博仁自己的新发现,荣博仁眼睛亮了一下:“等会发我看下。”安云山继续把刚才是视频看完,却没有更多有用的内容了,只是又提高球拍的拍面要打开,这个很好理解,拍面斜着向上,拍面打开的越多,打出去的球越高。最后视频说技术提升后,球就不用打那么高,打的很低也能弹到后墙,这个暂且超纲不考虑了。
安云山重播了一边,除了仔细看了边动作,并没有新的收获。“挥拍顺畅了,这个没空间怎么解决呢?”愣了2分钟,安云山决定回头去看上次的视频,那个视频虽然说是正手直线球,但职业选手的每一拍打的都是后墙球,只是视角时在场外,看不大出来挥拍时拍子与后玻璃的距离到底有多少。体会到转肩的好处,这次看每个选手果然都有不用程度的转肩和转身,每次慢动作都会定格在举拍、击球、挥出三个画面停几秒。
突然,安云山睁大眼睛,感觉刚才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连忙把进度调回了几秒钟,画面中的一个左撇子在定格慢动作中,举拍时,拍柄底部明显离手多出来一大截,就是说他握拍更加往上,握得更短了!安云山马上看了自己的握拍,按照网上说的标准,不太低不太高,刚好在拍柄的中间位置。再回到屏幕,又看了其他选手的握拍也和自己一样,都是在拍柄中间位置。
“握短一点。就不需要那么多空间来挥拍了!”安云山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咧着嘴又仔细看了一边视频,他发现视频里大部分人的举拍准备动作,拍子似乎比较随意,各种斜的角度都有,但这个叫Amr的左撇子把拍子举得很直,安云山照着也举起来拍子,突然灵光一闪,握着拍子的手松了一点,拍子就向下落了一点,握拍就变得更短了。因为在书房,安云山试着很慢很慢地挥了一下拍子,握拍变短完全不影响挥拍,但挥拍的空间明显小了一些。安云山站起来又回到客房的沙发边,又试了几遍,举拍,松手腕,变短握拍,一边挥一边笑了出来。“原来如是这样啊!”安云山甚至尝试握得更短,手指都碰到拍线了,“这种极限估计是碰到球弹得特别低不出得吧。”
“可以吃饭了。”荣博仁的声音从客厅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