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混在三国当武将 > 第17章 第 17 章

第17章 第 17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一行怀抱怨恨逃窜的匈奴青壮并不曾想,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场噩梦,不过才刚刚开始。

胡骑素以“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而威名赫赫。而远在百年前,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同汉人错居之匈奴落渐渐出现胜兵制度,五人中仅取一人为骑兵。

即便如此,常年以游牧为生的他们仍称得上是人便弓马,驱策如电,来去如风。

多年来,便是凭此肆无忌惮地入关钞略,张雄跋扈,鲜有对手。

寻常百姓家徒四壁,连匹马都不曾有,根本奈何不得他们,只得任由他们欺凌劫掠;而州兵中有能者早被抽调一空,驱至官渡前线,留于军中防卫者多是庸碌无能之辈,加上所驭不过劣马,完全追不上他们;豪强富户早已坚垒自守,决计不会无端招惹棘手的胡骑;袁绍军则因官渡战事之旷日持久而焦头烂额,拉拢安抚他们作为助力尚且来不及,哪里会在意一些普通郡民那微不足道的损失?

可偏偏就是这趟一如往常的钞暴,途中杀死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枯瘦老汉,叫他们沾上这附骨之疽。

无论他们朝西逃出多远,沿途投靠了多少匈奴属村落寻求庇护,只要下了马,因疲惫而闭上眼,随时就会有如影随形的利箭追来。

神出鬼没的那人始终不急不慢地缀在他们身后,每日通常只发一箭,回回箭无虚发——雪光但凡出现,必有一骑毙命。

只要新的一天到来,他们就会发现被留下守夜的同伴已被那神行电迈的惊天一箭贯入额心,连示警的声音都未能发出,便当场毙命。

起初他们还感到愤怒、屈辱、惊疑……

现在却只余无穷无尽的恐惧,和不知何时才能摆脱那索命恶鬼的绝望。

现身的从来只有看似平平无奇的箭矢,他们始终不知他本人究竟藏身何处,而且对方的耐心强大得叫他们寒毛直竖:如为捕食猎物的猛兽可于林中伏卧日余而不动,那神箭手也始终只在暗中观察他们,以惊怖为凶器,肆意地耍弄着他们。

好像在尽情享受着他们在惶恐不安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丑态,再在侵晨到来前无动于衷地弯弓放箭,夺走他们中一人的性命。

家是绝对不敢回了,想藏在沿途经过的村落也是无用——他们亲眼看着做出这一决定的那几人,连带其庇护者,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毙命藏身之所的。

他们表情或于睡梦中安详,或因洞察危机而在恐惧中已丧命:无不是铁簇贯头,或穿额心,或穿两边侧穴,一箭毙命。

偶有在夜里一道遭殃的人家,可包括亡者在内,部落中人竟始终对灾祸一无所察。

这叫常人难以理解的诡谲一幕,很快叫沿途之民所察觉,皆感震怖。

无论是荒漠或是草原,都不可能完全掩盖马粪的气味或是马蹄的痕迹,尤其对常年驰骋于这片土地之上已久的他们而言,要通过蛛丝马迹来捉到追踪者的痕迹,理应是易如反掌的。

可他们无论派出去多少人,在附近近乎掘地三尺地搜寻,依旧是什么也没能找到。

这怎么可能?

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也不敢相信。

他们素以“人不驰弓,马不解勒”为豪,但这不过是夸大的说辞罢了——这世上哪有不知晓疲惫的人,又哪有不需休息的马呢?只要是被马蹄踏过的草地,就会留下能让经验丰富的他们分辨出来的凹陷,这是他们自降生的那一天起就被教导的道理。

可眼前的事情,却彻底打翻了他们的认知。

被寄以厚望的落巫则在查看那几人死状后,更是一口断定带走他们性命者非人,而乃鬼神。

——“是诅,汉诅。”

此言一出,沿途部落再无人愿意收留他们了。

他们被惧怕诅咒牵连的族人所遗弃,又被那鬼魅般的索命利箭追着,只能重新踏上路途,不敢再有片刻停歇。

如今唯一的希望,就是回到匈奴庭,寻求祖先、天地、鬼神和天地所置之单于的庇护。

若真是恶鬼,一定会受他们先祖不灭之魂的震慑;若只是人,那也无法攻破有严兵把守的高大城墙。

只要能逃进去,他们或许就安全了——他们从未感觉这条熟悉的道路如此漫长。

等终于快逃到象征着心目中最安全的地方的匈奴庭平阳了,一行十九人竟仅存二人。

王庭仿佛近在眼前,他们脑海中的那根弦也已被绷到了极点,变得越来越沉默的同时,随时都可能因极端的恐惧而断裂。

“这果然是诅咒。”

他听到唯一剩下的同伴念念有词:“那些该死的汉奴……可恨……一定是诅咒,是诅咒……”

原本高大健壮的汉子,在长达半个月被死亡阴影笼罩下,叫无眠和疲敝折磨得双目赤红,整个人都瘦脱了形。

比身体状况更糟的,是对方的精神状态。

他麻木地扭过头去,继续看前方蜃影般的城池。

事实上,不仅是他的同伴濒临疯狂,他也越发怀疑,究竟是否有这么个人的存在了。

——这便是他的头颅被骤然发狂的同伴以刀割下时,所残存的最后一个念头。

见到剩下那两人突然自相残杀的画面,远处的虞临微微歪头,却未放下弦已然拉满的长弓。

下一瞬,被骤然释放的弓弦激起一声铿锵,一道亮影绝弦而去。

箭出,人倒。

掐灭最后一根草芥后,虞临却未第一时间离开。

而是静抬下颌,目无感情地仰视这座已被匈奴兵侵占多年的汉人城市——平阳。

从双方卒遇的第一天起,他分明能轻易杀尽这一行人。

没有选择这么做的目的,是想弄清楚他们本营所在的地方。

匈奴骑自然不可能找到他的坐骑留下的痕迹——他自始至终,都未借助过外力。

弓箭和长剑根本称不上负重,他能轻易发挥出最快的速度来。

凭他的狩猎能力,沿途又随时能猎取到食物……对极限状态下三天才需进食一次的他而言,要追踪这群每隔大半天就要扎帐休息、行迹无比明显的人,可谓毫不费力。

路上所经过的那些部落,他闲得无事,也都四下巡视过:凡是见在户门处悬挂着汉人头颅做战利品,又或是院落里捆有奄奄一息的汉人奴隶的,便顺道一并解决了。

在他用箭矢的粗暴催促下,这行匈奴骑显然不算配合。

虞临也有办法。

每见他们想赖着不走了,或是有人想脱离队伍独自逃跑,他便直接射死那人作为提醒,好督促余下的人继续向前。

孤身狩猎丧尸多年的他,在藏匿身形、长途追踪和驱赶猎物相关的经验堪称无比丰富。

虞临认为,只要他们一天不能摆脱危险,就只能被迫往心中认定最安全的地方逃。

如猫逐鼠,只要耐心足够,总能找到对方的巢穴。

事实也正如他所料:这一队匈奴骑带着他一路辗转,最终来到了王庭所在的平阳城。

在最后一人毙命于箭簇之下后,那股不断催促他前进、驱使他到此的陌生情绪,也终于淡化了。

日曜绚烂,让乌黑的瞳仁染上了一缕仿佛带着温暖的浅褐。

像巡视自己的领地一般,虞临光明正大地在附近逛了一周,最后视线锁定了城头伫立的那三面大纛。

他从未有过凭自己一人抵挡千军万马的狂妄,追出这么远的主要目的,要确定这些胡人的根源。

所谓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毕竟冀州毗邻并、幽二州,又紧临北漠,作乱者有日渐势衰的南部匈奴,还有新兴起的鲜卑乌桓等族裔……哪怕书上有大致写过,但在现实里要真正分辨没有文字、血统混杂、长相具是深目高鼻的胡人的具体族类,还是比较困难的。

现在他知道了,是南匈奴。

城头卫兵似乎通过日常眺望中察觉到了他那突兀的存在,陷入小型的骚乱中。

对此视若无睹,虞临只漫不经心地重新举弓,箭尖准确地对上了正中间的那面大纛。

——临走之前,就先做个标记吧。

一箭。

两箭。

三箭。

第三箭既出,柔韧的弓身终于不堪重负,随着凄厉的“啪”一声,倏然爆裂开来。

然锐锋已如时龙驭风,凤旌荡尘而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