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望闻问切,这位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苔薄白,脉象弦细。结合主诉胃痛隐隐,食后加重,反酸嗳气,纳差,失眠,以及问诊中提到的情志不畅…”林婉儿思路清晰,语速适中,“我认为,这是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病机关键在于肝郁脾虚,胃气不和。”
她接着提出了治疗原则:“治疗应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佐以安神。”并给出了具体的方剂名称和组成、剂量,以及加减变化。“比如用逍遥散加减,疏肝健脾;或者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养胃丸加减,理气和胃止痛。同时,可以配合针灸,取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疏通气机,健运脾胃,宁心安神。”
三位主考官认真听着,不时在纸上记录。
这时,孙老开口了,声音不大,但带着考验的意味:“你刚才提到情志不畅,对此病影响很大。除了药物和针灸,你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能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正是林婉儿在治疗陈老时深入思考过的。她没有犹豫,立刻回答道:“除了药物和物理治疗,我认为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也非常重要。情志因素是导致肝气郁结的重要原因,而肝郁又会影响脾胃功能。医生可以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建立治疗信心,这对于病情的恢复,特别是慢性胃病的调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她的话让三位主考官的眼神都亮了一下。在这个年代,医生普遍更关注生理层面的病变,很少有人如此系统地提出情志疏导的重要性。
另一位考官接着问了一个更为刁钻的问题,是一个罕见的疑难病例,描述了多种复杂症状,要求林婉儿进行辨证分析。这个问题抛出来,会议室里的空气似乎都凝滞了一下。
林婉儿听到这个问题,眉头微蹙,但很快舒展开来。这个问题确实复杂,但并非无迹可循。她脑子里迅速检索着前世遇到的类似病例,以及古籍中关于怪病的记载。她深吸一口气,开始从症状入手,剥丝抽茧,一步步进行分析。
她结合了《黄帝内经》关于五脏相关理论,又引入了《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思路,甚至还穿插了一些现代医学对疾病病理的认识(当然,她没有直接提及现代医学名词,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中医的辩证语言中)。她提出了几种可能的病机,并针对每种可能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向和方药选择,思路严谨,逻辑清晰。
特别是当她提出其中一种罕见病机,并引用了一本不常被提及的古籍中的观点进行佐证时,三位主考官的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孙老更是微微欠身,仔细听着林婉儿的阐述,不时轻轻点头。
【看来这题算是答到点子上了!】林婉儿心里闪过一丝窃喜。
当她结束阐述时,会议室里一片安静。三位主考官没有立刻点评,而是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随后,孙老脸上带着明显的赞赏,开口说道:“林婉儿考生,你的辨证思路很开阔,考虑问题全面,特别是对情志因素的重视,以及对疑难病例的分析,很有见地。基本功扎实,临场应变能力也很强。”
他没有直接说“你通过了”,但这话的分量,在场的考生都听得出来。
走出考场,林婉儿感觉双腿有些发软,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一种巨大的、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她成功了!她凭借自己的真本事,在这个时代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几天后,医院正式公布了特殊人才医师资格考核的通过名单。林婉儿的名字赫然在列。
李国手亲自将那张盼望已久的【医师资格证书】交到了林婉儿手中。证书是竖版的,上面印着国徽,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资格证书”,以及她的姓名、照片和执业范围——“中医”。
证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林婉儿看着上面自己的名字和照片,眼眶微微湿润。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纸,这是她在异乡拼搏,靠着前世的知识和今生的努力,赢得的认可和立足的凭证!
“好样的!没给我丢脸!”李国手拍着她的肩膀,脸上是抑制不住的骄傲,“我就知道,你这丫头行!”
王德斌站在一旁,嘴角也挂着淡淡的笑意,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的赞许是实实在在的。
“谢谢师父!谢谢王医生!”林婉儿向两位老师深深鞠躬。
李国手笑着告诉她:“医院已经收到通知了。婉儿,准备一下,下个月开始,你就是我们中医科的正式医生了!”
【正式医生!】这个词在林婉儿耳边回响,带着一种踏实而美好的回音。她在这个时代,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她捏紧手中的证书,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