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协端着果盘回到男席的时候,及笄礼就快开始了。
开礼后,魏国公起身,乐呵呵道:“吾三女崔澈今日笄礼,宾朋佳客咸来相贺,真乃蓬荜生辉!”
崔澈缓缓而来,行至堂室中,面向东而坐。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女席上的祝昭一错不错地看向堂室前方,正宾,赞者,有司,初加,再加,三加......当真是非常合规书中所记载的笄礼。
从前及笄礼她只在书中看过记载,乡野间的女子笄礼大多随意,她的及笄礼更不用说了,无人记得。
祝昭十五岁生辰过了许久,她与赤华才记起,赤华说:“姑娘!前些时日应当是你的笄礼!”
祝昭愣神了片刻,而后两人对视大笑,祝昭歇了笑声才道:“无妨无妨,不打紧。”
“如何不打紧?”赤华不乐意了,“就算没有正经的及笄礼,也当有个像样的字,不若这样,我去找崔老先生为姑娘赐字,可好?”
这时崔观翁和穆阿媪一人拿着一提书,一人提着一篮菜,叩了叩虚掩的竹门。
赤华前来开门,崔老先生将手中的一提书和穆阿媪手上的一篮菜搁下,接过祝昭递来的茶水,笑了笑,道:“取名取字,因性托物,昭者明也,然明极易炫,炽而难久,以泠字济之,便叫泠君,如何?”
祝昭从回忆中抽离的时候,有司现下已然撤去了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了醴酒席,宋夫人揖礼请崔澈入席。
又是一系列繁复的礼节后,宋夫人念祝辞道:“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宜之于假,永受保之,名澈意纯净之性,镜承澈之性,字从幼,曰幼镜。”
“四妹妹想来也是可怜人。”坐在她一旁的祝曦又开始小声地阴阳怪气地讥诮,“定是在田庄中没有笄礼也没有字吧?三姐姐我呀,是真的心疼你。”
祝昭连眉毛都懒得动一下,她不需要同情怜悯,更不需要虚情假意的同情怜悯,
她没有那么脆弱,没有那么不堪一击,也不会因为旁人戳了她的痛处她就如了旁人的愿。
“多谢三姐姐关心。”祝昭淡淡道,像是真的很好奇一般询问,“说来惭愧,我还不知道三姐姐的字呢。”
“我字雾君。”祝曦散漫道,言语中确实毫不遮掩的高高在上。
祝昭记起了长兄的字,是勉君,心下奇怪,也不去理会祝曦炫耀的神色,又偏头问祝暄:“二姐姐你的字是什么?”
“寒君。”
“我们这辈取字从君吗?”
“是啊。”祝暄一如既往的一脸正色却能一句话噎死人,“你方才耳朵干嘛去了?就像崔家这辈取字从幼,我们祝家这辈取字从君,还有些人家取字没有从字的说法。”
祝昭有些呆滞了,她当然知道,只是她诧异于明明崔老先生不曾知道祝家这一辈的孩子取字从君,但竟然还是误打误撞给她取对了,冥冥之中或许是种缘分。
“二姐姐莫要责备四妹妹了。”祝曦很好心地给她解围,“毕竟乡野长大,父母不管的,不懂也是人之常情。”
祝昭眯了眯眼,心里暗暗发誓,事不过三,若是出了国公府她还这样招惹自己,她便是要动真格的收拾她这位三姐姐了。
宴席结束后,祝昭跟在宋夫人后面出了魏国公府。
“长兄。”崔协拿胳膊肘点了点一旁左右逢源与人客套道别的长兄,“这女郎是祝府上的?往日我怎么不曾在京城见过?”
崔协自小佩服的就是他长兄八面玲珑,各家长短皆能说上一二的本事,其实主要是长兄对除他以外的旁人口风都很紧,故而将秘密憋得辛苦的众人乐意将事情告知他以求自我身心舒畅,这不,崔起百忙之中抽空看了一眼,来了兴致,适逢客人道别完了,这才小声与二弟说道:“是祝府四姑娘,自小养在乡野,前些日子刚回的京城,我也是听说她命格不祥,倒也是个可怜人。”
命格不祥的祝昭刚从马车晕头晕脑地下来,与宋夫人和祝现见了礼后就入了府门,这时她听到外面响起了喝马勒缰的声音,紧随着就是马鸣嘶啼,她赶忙头也不回地溜回了郁离院,许是长兄的马车回来了,她可再不愿行一遍礼,还是赶紧离开的比较好。
离白泽堂远了些,祝昭这才一改方才疾步如飞的模样,有气无力歪七扭八地踢起了地上的小石子。
祝曦却是提着裙摆就朝她飞奔而来,祝昭心里纳罕,若是旁人不知,还会以为她们二人姐妹情深呢!
更纳罕的是,她一见了自己就满脸喜悦,得意洋洋又迫不及待地说:“我知道如何说了!祝昭,你命格不祥,自幼失于管教,不识礼仪,罔顾廉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