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歌说关于成教授和J师大心理学系领导的交易是自己偶然听到的。那个和成教授达成交易的副院长就是她的导师,当时自己有一份材料急着需要导师签字,但是在怎么也找不到导师的情况下,和他导师同办公室的另一位老师告诉她,他导师可能系办公楼某间闲置的办公室里。
孙晓歌是在门外听到了他们谈论的内容后没敢推门进去,但也没甘心转身就走,而是站在门口用手机录下了办公室内的对话,然后她顺势通过知网等学术平台查询了成教授的儿子成城的学术论文,不难推断出以成城为一作的那篇学术论文并不是成城自己的学术成果。”
内勤警员将J市市局传真过来的询问材料做了简要汇报,郑队一边听,一边将孙晓歌及其他相关人物写在分析板上,如今围绕邓铭,案件中出现的各个关键人物已经串成了一张网。写完,郑队有些迟疑的开口:“也就是说,孙晓歌是自发将成教授儿子成城的信息发布在官网上的,只是恰巧赵芳买通了水军将成教授的死推上热搜,而这J师大心理学院官网上这条通告因为与成教授相关,因此就被顺势推了上去?”
“怎么感觉……有点太巧了,虽然逻辑上说得通,但感觉似乎另有隐情。”当时到L市郊去接杨教授一行的李警官开口。
“的确,突然通过官网曝光成城的夏令营成绩存在学术不端这件事,不符合孙晓歌一贯的行为逻辑。从她的口供材料来看,她并不是一个倾向于冒险行为人,这一点从她知道自己导师和那位那位张教授有龃龉就没再去找过张教授可以佐证,这样的一个人,虽然没看她更为详尽的个人资料,对她的行为痕迹分析可能会有偏差,但她会做出将成城学术不端的所有事实全部发布到网上这个行为,其后、、背后大概率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杨教授分析道。
“是啊,如果我是孙晓歌,我拿到这样一份录音更有可能把这份录音拿给和我关系不错但和我导师素有龃龉的张教授那里去,或者将它匿名发到院长邮箱里,因为这件事做成了除非一举让她导师再也没有带研究生的资格,否则对她而言无论如何都是赔本的买卖,不应该使用这种一定会被查到的方式啊。”高颖将自己代入到孙晓歌的身份中分析了一下,愈发想不通她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获益明显小于损失的决策。
在场的警察大部分已经告别校园生活好多年,对于当代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生活并不是特别了解,少数几个刚毕业的年轻警察因为出身警校,也感觉自己在学校里的经历和孙晓歌还有高颖实在大相径庭,也就没有对这一部分发表意见。
最后还是郑队基于处理网络相关案件的丰富经历,询问内勤人员:“J市市局那边有没有问出,这个孙晓歌有没有接触网络上的小众论坛,或者近前和网友一类人过从甚密?”
如果这个叫孙晓歌的女孩平时是一个偏于保守的理性决策者,那么会不会是在近期身边什么人影响了她的判断呢?
“这个还真有!据孙晓歌交代,她之所以最终选择了这么激进的方式揭发成城,就是因为自己一个月在一个与心理学有关的论坛上认识了一个网友。这个网友看起来像‘义务网警’,经常在论坛上发一些揭露学术圈黑暗的内容,很多都涉及学术造假、学术不端等。”
孙晓歌也是通过这个网友才第一次知道,自己印象中那个风光霁月、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的成教授居然是靠着吸学生的血来保住自己‘学术常青树’的名号,他一年发表的十篇论文里,有五篇是用学生的论文挂名,剩下的有三篇是抢了系里想要留下的青年教师的,最后的两篇,每年总有那么些人求他办事,愿意排着队把论文送给他——有求与于他的官员,需要他站台背书的企业……
但对于学生和青年教师而言,通讯作者默认是留给行政领导的,能被成教授抢走的当然只剩一作,可是无论是学生的毕业升学还是青年教师的“非升即走”,大部分机构都只认一作,这些年虽说国家层面一再强调“破五唯”,但落实到高校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成教授为了成全自己的虚名,确确实实毁掉的却是很多和孙晓歌一样的年轻人的未来。
“孙晓歌有没有说她为什么这么信任这个网友?”
“她说这个网友的每次罗列成教授的‘劣行’都会有完整的分析和证据,她验证过这些证据的真伪性,这些证据都是真的,所以她觉得这个人应该就是成教授手下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大家同属一个圈子,又同是天涯沦落人,说不定在学术会议上还曾经遇上过,所以很信任对方,也就和对方分享了自己在导师手下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