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心头一凛,谢过来人。拆开信一看,只有寥寥数语:"木已成舟,静待花开。四皇子处已有安排,勿忧。婚期宜早定。"
次日清晨,贾琏带着浩浩荡荡的聘礼队伍前往林家。宝玉站在府门口目送车队远去,手中攥着昨夜写好的信,却找不到可靠人捎给黛玉。
"宝二爷,"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身后响起,"紫鹃姐姐让我来取东西。"
回头见是黛玉的小丫鬟雪雁,宝玉喜出望外,连忙将信交给她:"务必亲手交给你家姑娘。"又从怀中取出白鹤香囊,"这个也带去,就说...就说我日日带着,从未离身。"
雪雁抿嘴一笑,小心收好离去。宝玉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恨不能插翅跟去。正出神间,忽听身后传来贾政的咳嗽声。
"在这里发什么呆?"贾政虽板着脸,语气却比往日温和,"翰林院的李学士来了,要见你。还不快换衣服去?"
接下来半月,宝玉忙得脚不沾地。除了应付络绎不绝的贺客,还要准备翰林院的入职事宜。四皇子和十二皇子又陆续派人送来贺礼,态度之殷勤,令贾政既喜且忧。
这日午后,宝玉正在书房整理书籍,忽听外面一阵喧哗。茗烟气喘吁吁跑进来:"二爷,快去看看!林家的回礼到了,足足十八抬呢!"
宝玉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前厅,只见院中摆满了扎着红绸的箱笼。贾政正与林家的老管家说话,见他来了,难得露出笑容:"林姑娘有心了。除了常规回礼,还特意给你做了四季衣裳各两套,连鞋袜都备齐了。"
宝玉心头一热,手指抚过那些精致的衣物。针脚细密整齐,分明是黛玉亲手所为。最上面一件月白绫袄的袖口,还用银线绣着几竿翠竹——正是他当年在大观园题咏过的"潇湘竹"。
"林姑娘身子可大好了?"宝玉忍不住问。
老管家笑道:"托您的福,自接到聘书,姑娘的病就好了大半。如今每日跟着紫鹃姑娘整理嫁妆,精神头好着呢。"
正说着,门外又一阵骚动。一个小厮慌慌张张跑进来:"老爷,宫、宫里又来人了!"
这次来的是个面生的年轻太监,身后跟着四个小太监,抬着两个描金漆盒。"奉贵妃娘娘懿旨,赐贾翰林与林姑娘新婚贺礼。"太监展开礼单,尖声念道,"金丝楠木屏风一对,翡翠鸳鸯枕一对,宫制喜烛十对,织金锦缎十二匹..."
念毕,那太监忽然压低声音:"娘娘还有句私话,让咱家转告贾大人:'四皇子甚爱元春女史,不日将请封为侧妃。'"
贾政神色一凛,连忙拱手:"多谢公公传话。"示意管家封上厚厚的赏银。
待宫人离去,宝玉低声道:"父亲,贵妃娘娘这是..."
"示好。"贾政眉头紧锁,"元春成了四皇子侧妃,我们贾家就等于站了队。"他看了看满院子的皇家赏赐,长叹一声,"如今是骑虎难下了。"
三月初六,黄道吉日。荣国府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宝玉身着大红喜袍,胸前系着黛玉新绣的荷包——这次是一对交颈鸳鸯。经过漫长的一个月六礼,他终于要迎娶心爱的林妹妹了。
"新郎官准备好了吗?"贾琏笑着进来,"花轿已经到大门了。"
宝玉整了整衣冠,忽然想起什么,从枕下取出那个已经有些旧了的白鹤香囊,小心塞入袖中。这是他与黛玉的定情信物,今日定要让她看见。
喜乐声中,宝玉站在正堂等候。当盖着红盖头的新娘被搀进来时,他的手心已经汗湿。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一切如梦似幻。
直到入了洞房,秤杆挑起盖头,黛玉含羞带怯的容颜在烛光下宛如天人,宝玉才确信这不是梦境。她比去年清瘦了些,眉眼间却多了几分坚韧,唇上点了胭脂,衬得肌肤如雪。
"林妹妹..."千言万语哽在喉头,宝玉只颤声唤了这一句,便再也说不下去。
黛玉眼波流转,看到他袖口露出的白鹤香囊一角,唇角微微上扬:"这旧物,你还留着..."
宝玉连忙取出香囊:"自然留着。这半年来,它陪我度过无数寒夜。"又从怀中取出那个锦盒,"你所有的信,我也都带在身边。"
紫鹃在一旁笑道:"二爷不知道,姑娘给您做的衣裳,每件袖里都绣了'平安'二字呢。"
黛玉羞红了脸,嗔道:"多嘴的丫头,还不去备醒酒汤?"
待丫鬟们退下,宝玉轻轻握住黛玉的手:"这半年,苦了你了。"
黛玉摇头:"你在外头备考,难道不苦?"她从枕下取出一个绣囊,"给你的。打开看看。"
绣囊里是一缕青丝,用红绳系着,底下压着一张字条:"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