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李白在红楼 > 第17章 第 17 章

第17章 第 17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北静王颔首:"正是。不过..."他话锋一转,"功名也要紧。若无功名,何来为民请命的资格?"从袖中取出一封信,"林姑娘近日身子不大好,太医说是忧思过度。你父亲来信,问春闱后能否回去一趟。"

宝玉心头一紧:"黛玉她..."

"无大碍,只是需要静养。"北静王轻叹,"说来也险。上月五公主果然向贵妃进言,要宣林姑娘入宫作陪。幸好四皇子及时得知,在皇上面前提了句'忠臣遗孤不宜轻慢',这才作罢。"

"四皇子?"宝玉讶异。这位皇子素来低调,与贾府并无往来。

北静王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四皇子生母早逝,由皇后抚养长大。皇后娘家与林如海有旧。"他起身掸了掸衣袍,"时候不早,我该回了。你好生备考,莫辜负众人期望。"

送走北静王,宝玉心绪难平。回到寝舍,他点亮油灯,再次取出黛玉的信细读。字里行间虽未明言,却隐约透着忧思。想到她因自己而病,宝玉心如刀绞。

"二爷,该歇了。"茗烟进来添茶,见宝玉神色不对,小心翼翼道,"可是想家了?"

宝玉摇头,从书箱里取出一个锦囊:"明日找稳妥人送回府去,务必亲手交给紫鹃。"锦囊里是他新作的一首《竹枝词》,字字句句都是对黛玉的牵挂。

此后日子如流水般过去。秋去冬来,书院后山的竹林覆上白雪。宝玉埋首经籍,偶尔与同窗讨论学问,诗社活动几乎停止。只有每月收到家书时,他才会暂时放下书本,在回信中倾诉些读书心得。

腊月初八这日,书院放假。宝玉正在房中温书,忽听外面一阵喧哗。茗烟慌慌张张跑进来:"二爷,宫里来人了!"

宝玉手中书册啪地落地。来人是个面生的太监,宣读完口谕后笑眯眯地说:"皇上念贾公子勤学,特赐文房四宝一套,望来年春闱高中。"

捧着御赐的湖笔徽墨,宝玉心中五味杂陈。这突如其来的恩宠,不知是福是祸。

转眼到了除夕。书院空了大半,宝玉因春闱在即未曾归家。夜深人静时,他独坐窗前,听着远处隐约的爆竹声。取出白鹤香囊放在灯下细看,金线在烛光中熠熠生辉。

"也不知黛玉此刻在做些什么..."他轻声自语,眼前浮现出大观园中张灯结彩的景象。往昔此刻,他定是与众姐妹猜谜联句,不醉不归。如今却独对孤灯,唯有诗书相伴。

正出神间,忽听窗外一声轻响。宝玉警觉抬头:"谁?"

"是我。"柳湘莲的声音传来,"快开门,有要事相告。"

柳湘莲带来一个惊人消息:五公主被指婚给了镇国公之孙,婚期定在来年五月。

"这下你可以放心了。"柳湘莲笑道,"听说五公主大闹了一场,被贵妃禁足一月。"

宝玉却眉头紧锁:"镇国公府与忠顺王府素来交好..."

"你管他们呢!"柳湘莲不以为然,"横竖与你无关了。倒是春闱在即,山长让我问你,可有把握?"

宝玉望向窗外。一弯新月挂在天边,清冷如钩。他轻抚袖中香囊,低声道:"尽人事,听天命罢。"

冬去春来,转眼到了二月初九,春闱之日。宝玉收拾考篮,将黛玉所赠香囊小心放入贴身处。临行前,山长亲自为他整理衣冠:"记住,文章贵在真诚。你这些日子所学,足矣。"

贡院门前人头攒动。排队入场时,宝玉忽觉有人注视。回头望去,只见一辆青布马车缓缓驶过,车帘微掀,露出一双似曾相识的杏眼——竟是薛宝钗!

不及细想,监考官已点名到他。经过严格搜检后,宝玉步入号舍。狭小的空间里仅容一桌一椅,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展开试卷,题目是《论语》中的"士志于道"。

宝玉提笔蘸墨,忽然想起那日山长所言:"屈子之志,不在辞藻华丽,而在家国情怀。"又想起黛玉信中那句"竹影扫阶尘不动",心中豁然开朗。

笔走龙蛇间,他仿佛看见父亲期待的目光,山长殷切的嘱托,北静王意味深长的笑容,还有...黛玉倚门远望的身影。所有这些人,都等着他金榜题名,平安归去。

"铛——"钟声响起,第一场考试结束。宝玉交卷走出贡院,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那辆青布马车依然停在那里,车帘轻轻晃动,似在等待什么。

宝玉没有上前,转身汇入人流。袖中的白鹤香囊贴着心口,温暖如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