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竹林惊变
白鹿书院的后山有一片竹林,风过时簌簌作响,如清泉漱石。宝玉常在此处读书,远离了书院里的喧嚣。
这日清晨,他正捧着一卷《庄子》细读,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是周慎与刘文焕。
"贾兄果然在此。"周慎笑道,"我们寻了你半日。"
宝玉合上书卷:"两位兄台有事?"
刘文焕神色肃然,从袖中取出一篇文章:"这是我新作的策论,想请贾兄指点。"
宝玉接过细看,见是论及边关军务,文笔犀利,见解独到。他不由赞叹:"刘兄此文,切中时弊,若在科场,必能高中。"
刘文焕苦笑:"寒门学子,即便文章锦绣,若无贵人提携,终究难登金榜。"
这话触动了宝玉。前世他为商户之子,纵有诗才,却因出身卑微,始终不得重用。如今虽为贾府公子,却更能体会寒门学子的不易。
"刘兄勿忧。"宝玉正色道,"若有机会,我必向家父举荐。"
周慎在一旁叹道:"贾兄高义。只是朝中风气如此,寒门难出头啊。"
三人沉默片刻。竹林间的风拂过衣袍,带着初冬的寒意。
宝玉忽然道:"两位可曾想过,为何天下读书人皆困于科场?"
刘文焕挑眉:"贾兄此言何意?"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宝玉目光灼灼,"读书本为明理,而今却成了功名利禄之阶。天下学子耗尽心血,只为揣摩考官喜好,岂不可悲?"
周慎与刘文焕对视一眼,皆露惊色。这般大胆言论,他们从未听人说过。
刘文焕压低声音:"贾兄慎言!若被山长听见..."
宝玉却笑了:"刘兄方才策论中,不也针砭时弊?既敢写,为何不敢言?"
周慎眼中闪过亮光:"贾兄此言,令我茅塞顿开。读书人本当以天下为己任,岂能只为功名折腰?"
"正是!"宝玉拍案而起,"我愿与二位结为知己,他日若得志,必改革科举,让天下寒士皆有出头之日!"
刘文焕激动不已,当即取来一壶酒,三人就在竹林间对月盟誓,结为异姓兄弟。
自此,宝玉在书院不再独来独往。他与刘文焕、周慎常聚在一起,或论诗书,或谈天下事。刘文焕精通兵法,常与宝玉分析边关局势;周慎则擅长算学,对农桑水利颇有研究。宝玉则将李白记忆中的盛唐气象娓娓道来,听得二人心驰神往。
"贾兄见识广博,真不似深闺中长大的公子。"周慎感叹。
宝玉笑而不语。他不能说自己有前世记忆,只能道:"读书万卷,行路万里。他日若有机会,愿与二位同游天下。"
转眼到了腊月,书院放假。宝玉收拾行装准备回府,刘文焕却接到家书,说母亲病重,无钱医治。
"刘兄勿忧。"宝玉当即取出五十两银子,"这些先拿去应急。"
刘文焕推辞不过,红着眼眶收下:"贾兄大恩,文焕没齿难忘。"
回府途中,宝玉心情愉悦。这一世,他不仅有了黛玉这样的红颜知己,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李白的豪情与贾宝玉的温柔,在他身上完美融合。
腊月十六,宝玉正在书院藏书阁整理行装,准备明日返家。窗外飘着细雪,将青砖黛瓦染成素白。突然,周慎慌慌张张闯了进来。
"贾兄,不好了!"周慎脸色煞白,"方才我在后山看见薛蟠带着几个家丁鬼鬼祟祟,像是在挖陷阱!"
宝玉手中书册"啪"地掉在地上。薛蟠?他不是应该在京城吗?
"你看真切了?"
"千真万确!"周慎急得直跺脚,"我还听见他说'定要让那贾宝玉吃些苦头'。"
宝玉眉头紧锁。他与薛蟠素无往来,何来仇怨?转念一想,必是因宝钗之事。自那日宝钗主动退出"金玉良缘"之争,薛姨妈便带着薛蟠搬出了贾府。
"多谢周兄报信。"宝玉拱手道,"我今日绕道回去便是。"
周慎却摇头:"不妥。我听他们言语间提到'必经之路',怕是设了多处埋伏。"
正说着,刘文焕也匆匆赶来,腰间还配了柄长剑:"贾兄,我陪你一同下山。薛蟠那厮若敢动手,定叫他吃不了兜着走!"
宝玉心中一暖。这两位寒门学子,明知薛家势大,却仍愿为他涉险。
三人商定路线,决定从书院西侧的小径下山。这条路崎岖难行,却可避开薛蟠可能设伏的几处要道。
雪越下越大,山径湿滑难行。刘文焕走在最前,用剑鞘拨开积雪;周慎在中间,不时回头照应宝玉;宝玉则提着灯笼殿后。寒风呼啸,吹得灯笼忽明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