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始在洞中读《易经》,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他梦寐以求的,是想要找到一条通往圣贤的路。
曾几何时,他研究儒学,追寻孔孟之道,感悟“仁德之心”,但是儒学众说纷纭,并不是王阳明追寻的圣人之道。
后来,他开始研究佛学和道学,而且常常心有体会,将佛道之学认为是圣人之学。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佛道之学依旧不能解答心中的困惑。
夜深了,他躺在在一口石棺中,开始了思考:为什么那些熟读圣贤书的官差会依附权贵去欺负弱小?为什么不受王化的苗彝居民能够乐于助人?为什么刘瑾嘴上说着圣贤之道却无恶不作?为什么蛮荒之地却有着正义之心?这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
那么,哪里可以找到答案?圣贤之道不在书中,那它到底在哪里?王阳明在思考。
孔孟讲仁义和礼,佛家讲慈悲,道家讲无为,朱夫子讲“理”,他们到底谁才是对的?既然格物致知,那么格什么物,得什么理?王阳明每天都在思考。
吃饭时,在思考。
砍柴时,在思考。
连睡觉时,还在思考。
终于有一天,在那个荒凉的山谷中,在那个死一般沉寂的夜空中,他双腿盘地而坐,双目微闭,心中在一遍又一遍的反问自己:仗义执言,追求真理,我错了吗?不,我没有错,错的是刘瑾,是这个世道错了。
天有天理,人有人欲,存天理,去人欲。
欲在何处?“理”又在何处?
欲,在心中,那么,“理”呢?“理”在哪里?
冥想许久,一阵狂笑划破宁静的夜空,在山谷中经久不绝:我悟道啦!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我苦苦追寻十九年的“理”,不在浙江,不在南京,不在北京,也不在贵州,而是在我心中。
没错,王阳明顿悟了。
他悟出了“天理即是人欲”“心即理”,中华文明因为他而增添了一抹浓烈的色彩。
龙场悟道,是载入历史的一刻,那一刻已是永恒,世人将不断追寻王阳明的脚步,去探索“知行合一”。
王阳明,你是好样的!你终将得到了历史的认可,终于追上了孔孟与朱子的脚步。
你是五百年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星星,你的成就终将照亮所有奋力前行的人。
悟道之后,王阳明结合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最终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心学。
所谓心学,便是心外无物,世间万物皆由心出,心中所想、心中所知、心中所解,统一构成了你对世界的认知。
后来,王阳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便是将你内心所知与实践行动合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很多人可能会陷入“先知后行”的误区,没有知识理论的基础支撑,贸然去进行实践行动,就很容易走偏、走岔。
王阳明对此做出了解释,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行就是对知的探索与补充,知又能为行提供基础理论和探索方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分开的。
很多人容易认为应该知先行后,最后走入了只知不行的境地。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是同一思维的不同形态。
知是行的本源,行是知的道路,就好比两只手牢固缔合,一手抓理论,一手抓实践。
现实中纷扰太多,很少有人能够坚守本心。
朋友,你须记住,内心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只要心力不竭,就会源源不断地爆发出新的动力。
此外,王阳明还为贵州学子立下了规矩: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贵州教育的发展,推动贵州文化教育跨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
悟道之后,王阳明之前心中无法解开的疑惑都得到了解决。
为了报答当地百姓的帮助和照顾,他在龙场创建了龙岗书院进行讲学,赢得了贵州百姓和学子的倾慕和拥戴。
龙场讲学让王阳明名声大振,贵州本地的官员听了他的课,都纷纷相邀到自己的治地进行讲学。
其中有一人名叫毛科,是王阳明的同乡,听闻他的事迹后便邀请他到贵阳讲学。
时至今天,贵阳和修文等地还保留着王阳明讲学时期留下来的痕迹,诸如贵阳的阳明祠和翠微园,修文的阳明文化园等等。
有道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出了名之后的王阳明,名声很快就传到了刘瑾耳朵里。
刘瑾得知王阳明还活着,气得半死。
不光是活着,还活得好好的,活成了圣人。
有了圣人的光环加持,刘瑾也拿王阳明没办法,三年任期到了,只得将其调任,任命为庐陵县(现江西吉安)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