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朝老百姓为何不愿意送子孙学习?其中一个便是负担太重,虽然朝廷一直鼓励教育,努力减免学费杂费,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笔墨纸砚也是好大一笔开支,现在简笔字推行之后,可以大大节省孩子的学习成本。这样一来,愿意学习的人肯定会大大增加。
“这简笔字真不错,是你跟陛下一起想出来的?”
姜咹低下头,苦笑道:“小人哪有这能耐?必然是高夫子和陛下两人一起钻研出来的。”她曾跟郑十三提过这个事情,但是她并不打算承认是自己的主意。
永安丝毫也不怀疑,想到自己进宫后陛下确实每日苦读不断,日日跟着高夫子刻苦学习,便道:“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大功德。咱们去前朝看看。”说着,便抬脚往外走。
姜咹来不及劝阻,见采薇则一脸高兴地跟上去,只得也跟着。三人一路来到金銮殿殿外,只听里面人声鼎沸,煞是热闹——
“陛下,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我朝如今推行的这一套文字源远流长,乃是从有几千年历史的秦篆演化而来的,每一个字都有其深刻含义,如何能轻易改变?这不是数典忘祖大逆不道吗?!”
声音铿锵有力,姜咹猜是哪一个年轻力壮的官员。
“陛下,臣附议。您所说的简笔画不仅破坏了我朝文字的历史,还丢弃了它们的美感,若以后都是简笔字,那那些文人骚客书画大家还怎么写出飘逸俊秀的书法名作来?难道就写这么些一看上去就没有什么含义的简笔字吗?那书法最重要的一切不都被破坏了吗?!”
又是一个不赞同的。姜咹瞥了眼旁边的永安公主,只见她神情若有所思。
“你们放屁!”
一声高喝打断了姜咹的眼光,永安也回过神来,只听殿里有人道——
“我就觉得这个简笔字很好特别好!奶奶的,爷爷我就因为从小怕写字,所以才逃去当兵的!要是小的时候就有这些字,我还会怕吗?自然不会。也就不用跑到军队里九什么生了!我举双手赞成推行简笔字。”
永安笑了,低声对迷惑的姜咹解释,“这是武威将军季建群,据说从小怕写字,后来才被季将军送去当兵的。他上朝时一向不参与讨论,今日确实不一般。”
接着一个晴朗的声音道——
“回禀陛下,臣附议。武威将军话糙理不糙,我朝一向重视教育,自太祖起,为鼓励百姓重视教育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如今简笔字一推行,方便好记易学,不仅可以让适龄儿童学习简单起来,就是过了年岁的成人也可以学习,从而大大提升我朝臣民的教育水平。臣觉得,此举甚善。”
“哼!”一声冷哼打断了那人的说话,“提升了百姓的教育水平又如何?难道让他们各个都当官?那这样一来,谁是民?百姓各个都只知读书识字,不事生产,咱们的衣食住行该怎么解决?这世道,人本就是三六九等的,若个个当官,还不反了天了?”
“臣反对摄政王所说的,人人接受教育,又不是人人不事生产。再说了,读了书便能当官的话,那自古以来为何还有那么多名落孙山之人?接受教育是接受教育,科举当官是科举当官,二者不必混为一谈。”
殿里争吵不断,殿外的三人听得津津有味。这已是姜咹第二次亲耳听到郑十三上朝时朝臣的情形,上一次是她和谢尚匀被提审的时候。
永安知道小安子见识不俗,便问道:“小安子,关于简笔字,你是怎么看的?”
姜咹本就是伶俐的人,加之了解了永安的心思,于是也不瞒她,直接说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推行简笔字非常好。有人担心简笔字一推行,识字读书的人多了,会抢了自己的当官的机会。我不这么看,本来吧,考功名就是个需要努力、运气和天分的事情,哪会个个这么容易?倒是老百姓的识字率上来了,做事情更有章法,稍微懂得在做事的过程思考一番,那便给各行各业都注入了新的血液,这血液也就会变成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这一番话其实姜咹在现代早就见识过了,可永安身为古代人,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又新奇又合理,听得她不住地点头,“你说的不错,小安子,你真是太聪明了。”
“要不,本宫跟陛下说一声,以后你就跟着本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