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子丧母悲痛哭泣也被其父孔仲尼呵斥,可见孔子对亓官氏的不喜薄情。
章简书一直觉得古代圣贤多虚伪,在他们对待身边人的态度上便可见一斑。
孔子当时只是一个落魄的贵族,是其父在年老之时与其母无媒苟合生下来的孩子。
为能回归家族祭祖,才求娶的贵族身份的亓官氏。二人一开始可能就是利益的结合。
相互之间必有所图,妻族是他进阶的工具,他是妻子的赌注押宝。
但是孔子在婚后却对妻子颇为严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便是他提出的,曰八不食,仅此一事便可见一斑。
原话就不拿来说了,翻译就是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烹饪不当不吃,不是节令的食物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调料酱汁用的不对不吃,市场上买得熟食酒肉不吃,姜放多了也不吃。
前几条好理解,后面就有些过了。
你一个落魄贵族,钱财不多规矩不少。既然对妻子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其做一个完美女人贤内助,那妻子是否也能提出相应的请求,期待封妻荫子光耀门楣呢。
诶,这事上孔圣人就双标了,曰:(其妻)口多言,又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听听,人言否?
历朝历代多少人为其洗白,章简书很是不解,这句话在当时是十分无礼的,毕竟在那个君子重诺的年代,小人是十分为人所不齿的。开地图炮将二者相提并论,实在可恼。
男人可能觉得这句话没什么,那你听见另一句话你就有感觉了,华夏人与狗不得入内!什么感想?其实一样的,一样的侮辱人。
孔子后面又出妻,你周游列国无人管家时你咋不出妻,你儿女幼小无人照看时你咋不出妻,你妻在家侍奉老人时你咋不出妻,你穷困潦倒不事生产,你妻子养家糊口时你咋不出妻。
啊,孩子大了,老人死了,妻子老了,你休妻了。
史书记载:伯鱼之母出而死。被休出门很快便死了。
礼记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嘻,其甚也。儿子死了妈,多哭几声爹都要训斥,吓得儿子不再哭了。
懦弱儿子无情爹,完全忘记了往日的情分。
看看,人干事?
当然又有人开始为上述人和事辩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你讲事件,他给你讲当时礼法,你讲律法,他又来给你讲人情。
一个人如是被打上圣人的标签,那他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自有腐儒为其糊裱。
归根结底,屁股决定脑袋,兜售权威,才能让自己显得理直气壮。
那孟子也是不遑多让,因妻子在内室坐姿不雅便要休妻。好在他有一个明事理的母亲。
章简书觉得这理由也是绝了,两口子在卧室不整点花活的吗?至于吗?
曾子,孔子的好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及其妻以蒸藜不熟,因出之。蒸梨没蒸熟就要休妻。
更不要说孔子家族接连四代休妻,难道都是妻子的错吗?
呵呵,说到这里便让章简书想起了后世的专家,研究历史时,不知他们是出于何种心态,总能为“古圣先贤”们的所作所为辩解开脱。
开脱的前提便是受害者有罪论,要知道一个人若认定了另一个人有罪,那他总会从她生活的蛛丝马迹中寻找错处。
“看出问题的本质了吗?”章简书开口道。
见众人望向她,她便开口解释道:“人天然的便会维护自己的利益。”
章简书说道:“孔孟之流,便是这规矩利益的制定者。”
“三纲五常,君臣父子,而女子便是他们利益的牺牲品,是他们压榨的对象。”甚者都不用刻意的压榨,直接无视,根本不在意她们的意愿和死活。
“上位者只做符合自己利益之事,孔孟之道迎合了君王才能大行其道。”
沉默片刻,待众人消化完刚听到的话,章简书又开口道。
“那颜真卿代表的是儒生学士阶级,这类人往往很会吸人血,家人和妻子便是很好的吸血对象,一二十年不事生产,读书科考耗费家资。”
“因着读书科举,便能推去一切外务,若有些许才华,更是自命不凡。”
“这类人若家资丰厚,便有大把的佃农、长工可供其驱使奴役,若是穷困,家中必是要设法为其娶妻的。”
“一旦娶妻,穷便成了他的护身符,一旦妻子想要离开便是嫌贫爱富,决计不是因愚孝、家暴、轻慢等原因。”
“士大夫阶级只会共情他们的怀才不遇,绝不会承认女人的遇人不淑。”
无论他成功与否,总有人为其付出代价供其压榨。
见众人若有所思,章简书再添一把火,“归根结底,是与现在的社会结构有关。”
众人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
“当下社会是男权社会,父权、夫权,这两项男性的权利将女子牢牢地桎梏住了。”
“何谓三从四德,为何三从四德?”
“七出,三不去又是何解?是否合理?”
“南枝,你来说说。”章简书直接点名。
被点名的卢南枝,身躯一震,便挺直腰板回应,“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此为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