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二年)春天,武帝下诏借梁王、城阳王愿兄弟之间再行分封地的事情,颁布了推恩令,郡国的封地借此达到划分的越来越小的目的。
匈奴再入上谷、渔阳,卫青、李息再度出兵,西至漠北符离,大获全胜,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
(元朔三年)春天,弃置苍海郡。
夏天,匈奴又入代郡,杀太守,入侵雁门,杀了许多人。
秋天,西南夷独立出去,下令在朔方郡修城。
(元朔四年)夏天,匈奴入犯代郡、定襄、上郡,又杀许多人。
(元朔五年)春天,大旱、卫青带十余万兵马出兵朔方郡,一路达到朔方以北的高阙,斩五千敌人首级,大获全胜。
秋天,匈奴又入代郡,杀都尉。
(元朔六年)春天,卫青带十余万兵马出兵定襄,大获全胜。
夏天,卫青又带人直接打到匈奴南界核心腹地,他手下的将军赵信和苏建一个投降匈奴,一个因为临阵脱胎被贬为庶人。而卫青大获全胜。
【昆明池的鱼:元朔年号的这几年,每一年都在和匈奴推拉,这背后我们其实发现几个问题,由于匈奴背靠的腹地在西伯利亚广袤的地界上,每一次南下进犯都像游击一样,让人很难摸清头脑。
这其实就是除了卫青以外,其他人表示很难对付的原因。
而匈奴是否有觊觎河套以南土地的野心呢?我觉得这要打个问号,如果我们看王明珂先生的几部经典作品,包括《游牧者的抉择》、《华夏边缘》,我个人认为可能这个时候的匈奴还没有这种魄力。】
【飞廉馆的小僮:确实。感觉只是季节性的南下掠夺资源,但是蛮族精神世界较为落后些,每每伤人太过,的确有伤国格,这也是武帝下定决心要打的原因吧。】
【上林苑的骆驼:匈奴的地理位置和生计方式决定了他们可以快速在欧亚大陆上移动。
我不明白,既然生活在草原沙漠地带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困扰,这个民族当然有可能狼子野心进犯华夏核心地带,如果对生计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昆明池的鱼:我感觉主要还是因为一种生活模式形成代际扎根之后,的确比较难改易,比如留子出国,他根本上是吃不了白人饭的。
不要小看食谱的威力,南北朝时期,南朝人对北朝食物的点评也是够尖锐的,何况是长城南北的人群,如果让匈奴长期定居,就像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一样,根基性质的问题比较难解决。何况这是早期的北方民族。】
【武库执吾人:而且在卫大将军这里,班固首次用了“大克获”这个概念,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正史里的第一次,克指克敌制胜,获应该指的是获得人力,即俘虏,还有物资这类的情况,卫青百战百胜的“人物设定”至此又更深一步。】
【昆明池的鱼:而且彻儿很有魅力的点也在赏罚分明,在几番征匈奴过程中,出征,跟随大将军出征,大获全胜,封爵得赏,这件事情本身对将士们来说是有获得感的。】
元狩元年,武帝又到雍县,祭祀五帝。立皇太子,行封赏。
武帝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诏书,喻君民关系为:“盖君者心也,民犹支体,支体伤则心憯怛。”并大行赏赐天下弱势者。
匈奴入侵上谷,杀了数百人。
(元狩二年)武帝再次到雍县,祭祀五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