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清风亭面圣(2)
太阳渐渐西落,余晖照耀着后山的草木,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祥和。
“今天天气真不错啊。”宪宗感叹道。
“前两天还下雪了,每年这个时候都有灾民从各处往京师赶,一下雪连个太阳也没有。”李檀不卑不亢地说道。
她当然知道她说的话里有一个忌讳,她就是故意要这么说,她可不想倒完茶就退下。
邓公公说道:“小道士平日里就这么煞风景吗?”
“老伯勿怪,我们家人都这么煞风景,我爹是个脾气粗暴的武夫,只教我接人待物只管出自真心,曲意逢迎的做派不是我家的家风。”
一旁的邓公公敏锐的感知到了李檀话里的忌讳,制止她道:“那你也应该知道,大乾只有一个太阳,普照黎民万方,那就是圣上。”
“老伯这你就错了,在这颗太阳上还有一个更大的主,那就是老天爷。老天爷喜怒无常,天灾在老天爷眼里不过是寻常小事儿。”
“鼎泰二年,一月南方雪灾,二月河北山东地震,三月北方鞑靼扰边,四月北方闹饥荒,五月京城闹饥荒,六月瘟疫,七八月洪灾不断,九月南方闹倭寇,十月东北打土蛮,十一月云南叛乱,一年下来有一天消停的吗?”
李檀一口气说这么多,眼圈红了,声音也跟着颤抖……
宪宗听到此处,回想那年的时世艰难,也有少许的动容之色。
“你的意思是朕……是皇上有错老天才会降下天罚?”
“您这话就更加错了,恰恰相反,老天降了灾祸,皇上知人善任,臣子躬身力行,这不恰恰向全天下的百姓证明,皇上应天而为,这个国家日后肯定中兴。”
邓公公:“你这句说的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乾朝,亲王,郡王,世子,王孙,数不胜数,真到需要为皇上分忧解难的时候,有谁能真的站出来?”
“那年雪灾,内阁首辅的亲儿子,亲自带领军队南下送赈灾粮。有的地方大雪马车骡子根本进不去,只能人扛着锹先把路铲出来,粮车再过。为了不延误,没白天没黑夜地铲,最后胳膊抖的吃饭拿窝头都送不进嘴里……”
“李家奉旨四处筹粮借粮买粮,辛辛苦苦运到了,灾民山呼万岁感念皇恩浩荡,最后还落了一个发国难财的臭名。”
宪宗看着眼前滔滔不绝,眼眶发红的小姑娘,才明白,小姑娘这是心疼老爹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尽忠这是他们的本分。”宪宗幽幽地说道,话语中感受不到有什么情绪。
李檀哑言了,她要继续说什么?她脑子飞快地运转,这次宪宗是为什么来道观?是因为已经有御史言官上奏了吗?
宪宗这时举起茶盏喝了口茶,“李将军生了个好女儿……”
李檀满头问号,怎么突然来了这么一句,好女儿?我?
“您认识我?”
“我既然是你爹的朋友,怎么会不认识你呢,将门虎女,英姿勃勃。”
宪宗又补充了一句,“茶还沏的这么好,是今年的雨前吗?”
“贵驾果然识货……”李檀心想还雨前呢,雨后都不见得有,一个大子儿一包的武陵春,里面就放点砂糖。
李檀不怕欺君获罪吗,不怕啊,因为她没有说这是雨前啊,她就夸皇帝识货,拍马屁也算欺君?
“听说我前两天去你舅舅家大闹了一场?”宪宗问道。
果然,还是因为这个事儿……
“对,我去抄家了。”李檀低眉视地,表情十分不悦。
宪宗心里笑了,这个小姑娘还真是有股子江湖儿女快意恩仇的性格。
“查出来多少脏银啊?”宪宗乐呵呵地等着回话。
很显然宪宗低估了李檀找出来银子的数额,他觉得李檀不过是从家里拿了几两银子这么简单,谁能想到——
“也不算脏银,因为是我爹的。不到二百万两……”
李檀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说出了一个令皇帝跟邓公公都心里一震的数字。
二百万两什么概念,两淮两浙一年的盐税,搜刮的干干净净也就二百万两。这个小姑娘一张嘴就从她爹那儿抄出来这个数,而且还这么云淡风轻……
宪宗面上依旧是没有任何表情,但是邓公公越想越怕。
一个小姑娘轻轻松松拿出来了这么多银子,而就在去年年末,南方四个省的盐税也不过就是这个数。
如果宪宗在课税的问题上刨根问底,到底是李家贪污能力太强,还是那几个封疆大吏在税银上动了心思?
眼前的小姑娘几句话就会轻松地掀起大乾王朝历史上一场惨无人寰的惊天大案,从上到下,血流成河……
“哈哈哈……”李檀笑起来,“你们是不是都非常震惊我爹怎么有这么多钱?”
宪宗的脸不自然的抽动了一下,就这么细微的动作,邓公公全看在眼里,心想“我的大小姐啊,找死也不是这么个找法!”
“说来话就长了……对了,我爹也给您送过香炭吗?”李檀天真地问道。
李檀自然又是明知故问,皇上烧的炭名字起的一个比一个气派,其实就是最普通不过的炭了,他见过什么世面呢?不仅没见过世面,而且天真的可以,他觉得天底下的人都不敢骗他。
“什么香炭?”宪宗问道。
李檀微笑了一下,点了点头,然后闭口不言了。
一旁的邓公公气得上前拧了李檀胳膊一下,“装什么高深莫测,还不快说!”
李檀吃痛地倒吸一口凉气,生气地说道:“我说老伯,我再不济也是四品官的女儿,你这样掐我?”
邓公公没好气地说,“你面前这位,别说四品官的女儿,你爹都要毕恭毕敬。”
“难不成还能是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