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来帮忙的茅匠还是精神抖擞的来给他们搭茅草,晒得黝黑的古铜色皮肤在夕阳底下泛着光泽,强壮的体格儿看的凌正十分羡慕,暗下决心要加强锻炼,不说古铜色的肌肉,最起码也得练回来六块腹肌,至少不能跟个弱鸡一样。
纪平阳倒是没啥感觉,他往上递稻草的胳膊都快抬不起来了,只好去把水烧上,高粱米掺着玉米碴子煮了一锅粥,没有多余的瓦罐,只好把粥都盛出来,才能热昨夜里留的竹鼠肉。
几人在房顶上荤素不忌地说些闲话,凌正两人默默的听,偶尔还能插几句话,时不时地问问盖房子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又眼观六路的把他们搭茅草的手艺学会了,等以后盖鸡窝、厕所啊都可以自己动手做了。
肉香味慢慢传出来,茅草顶也搭的差不多了,是十分漂亮的新的茅草顶,配着斑驳的墙体倒是别有风味,纪平阳招呼几人下来先吃了饭再干活,他们回答就差一点了,完事了就把梯子撤了,倒是也不急不忙有条不紊地接着干。
房顶搭好了,大家端着饭碗看着跟昨天一样的肉菜,直夸两人实诚,倒是也有问两人怎么熟起来的,被凌正打哈哈糊弄过去了。
那个叫老郭的茅匠跟纪平阳说,这灶台和烟囱被雨淋了十几年,估摸着不能用了,得趁早推倒了再盖一个,还得另开一个烟囱,不如重新盖个灶房划算,不然一烧火就呛的满屋子烟。
凌正两个哪懂这些,真是多亏了他提醒,不然两人安了锅上去点个火都倒灌烟气。
太阳早已经落了山,天还亮着,热热闹闹地吃了饭,商定明日早上去大队部划工分,茅匠们也都回家休息了。
剩下两人站在院子里,自豪的看着像模像样的房子,规划着以后要建一座什么样的漂亮院子。
就像老郭说的那样,灶房重新搭一个,还有厕所、洗澡间都得有,这个等农闲了慢慢请人弄,若是不怕人说闲话,可以去村里看看谁家有多余的土砖买一些,挖好了地基,几天的功夫就能盖好,趁着盖新房,还能顺便把灶房里的后墙上裂开的大口子补上,怕墙倒了还得立一些木头支着。
等盖了新灶房,原来的这一间就盘个炕,连着新灶房的灶,在炕头留个锅洞,冬天的时候窝在炕上,锅洞上坐着小铜壶,时不时煮个茶、温个黄酒,岂不是美滋滋?
夏秋住床,冬春睡炕,真是想想都觉得幸福。
现在房子有住的那一间,其他倒还是次要的,要紧的是院子。因着老房子离后山比较近,这边住的人也少,怕野兽会下山来,院子肯定是要围起来的。还不能简单的围着,得去后山找些皂角树、造刺树或是花椒树挡一挡,若是找不到就只能砍竹子做栅栏了,这对有庄园作弊器的两人来说还是挺简单的。
趁着天还没太晚,赶紧回了知青所洗漱睡下,第二天去李木匠家搬了床,也把欠的工分都划了过去,凌正顺便跟村长说了去老房子跟纪平阳搭伙住的事儿,村长倒是没在意,随便他住哪,只要去上工就行。
于是这天下午两人就把凌正的床铺、行李和粮食都搬到了老房子,知青所里没有人问他们要干什么,只有郑嘉兴象征性的问了一句要不要帮忙,东西着实不多,所以也就婉拒了。
凌正的日常用品大多是两三年前父母送他下乡的时候买的,虽然有些旧了,但还算齐全。
不说厚厚的褥子和好几个床单,就连冬被都是里边缝了毡子外边套着一层棉絮,最外边用被面和被罩一盖,不拆洗绝对不知道里面有什么,这都是凌正父母给他准备的。
还有冬天的棉衣、夏天的衬衫,都是往多了备的,当时买的时候也考虑了会长个子,买鞋都是放大了码数。不得不说,父母之为子女,为之计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