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又过了几日,天气开始变好,气温有所回升,太阳也开始重新升起,前几天好不容易下的那一层薄雪也开始消融。
洛阳城中的街道也开始恢复生机,到处一片悠闲和乐。
相对应的,朝廷的局势也变得逐渐清晰,燕王造反也接近尾声。
几年前,自从太孙朱允炆继位后,朝廷局势便开始动荡不安。
一方面,是太孙年幼,没有任何威望,而他的叔叔燕王,能力超群,幼年时起便随□□在军中南征北战,颇受将士信任。
另一方面,是太孙即位之后,不加以稳定朝政,反而急于加强中央集权,大肆残杀宗室。可各地的藩王都手握军队,怎么可能会束手就擒。
因此,削藩的诏令一下,燕王便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反了。
燕家,细细算下来,和燕王也有些关系。
燕王的妻妹徐氏嫁给了燕冰文的舅舅,也就是开国大将杨璟的儿子杨雍,而杨雍和徐氏的女儿,也就是燕冰文的表姐,又和燕冰文的大哥订了亲。
燕父也是在太孙还未即位的时候便预料到了会有这场祸事,但即使燕家和燕王有这层关系,燕父刚开始也不打算争着从龙之功,他思前想后,反而决定保持中立,带着全家外放。
而明朝的官员外放制度特别残忍,因此大部分的京官都不会选择外放。
但燕父为了脱离朝廷的争斗,选择外放,在大同.凤翔.济南这些地方展转了十几年,直到燕冰文十岁的时,燕父才因政绩优秀被任命为洛阳参政。
后来二哥娶的妻子,也就是在燕家来到洛阳之后定下来的,洛阳太守严大人的女儿严玉。
严大人,原名严梦春,和父亲是同届考生。中了进士之后因无人举荐,外放出京,多年之后因政绩优秀被破格提升,为洛阳太守,算下来,属于中立派。
而燕父,因为和严大人是多年的好友了,再加上为了把燕家从燕王一脉中脱离出去,保持中立的态度,这才和严家定了亲。
但在燕王造反的时候,一封来自北平的密信却打破了燕父辛辛苦苦的谋划,彻底改变了燕家的态度。
因为那是已经过世八年的外祖父杨璟的信。
原来,外祖父杨璟没死,反而暗中投靠了燕王。因此,燕父看过外祖父的信之后,只得改变了中立的态度,选择暗中支持燕王,给燕王秘密的运送物资。
所以,在燕王造反的这段时间,燕父和大哥他们,都这件事情弄得焦头烂额,一直呆在书房 ,整个燕府也因为这件事情变得紧张兮兮。
这一切对家中的女眷来说却没有太大关系,燕冰文也只能感受到家中氛围的不对劲,选择独自一人在房中看书。
过了一会,正当她倚在窗前的榻上看书看得入迷得时候,她的贴身丫鬟绿芜进来了。
原来,是绿芜看燕冰文最近心情不好,给她熬了甜汤。
燕冰文尝过之后,觉得味道不错,又想到最近母亲忙于整理家中账本,十分劳累,便准备中午的时候给母亲带过去一碗。
杨母尝过几口之后,也很喜欢,觉得里面的莲子煮的恰到好处,红豆软糯,接着,又想到燕父他们最近一直在书房商议公务,无暇顾及自身,准备给他们也送过去一份。
但又看到旁边堆得密密麻麻的账本,抽不开身,便让女儿送过去。
燕冰文听到母亲的吩咐后,也想到父亲和大哥他们最近几天都一直窝在书房,忙于公务,便叫绿芜他们多煮一些,准备等一下送过去。煮好之后,看到锅中还有许多,也吩咐丫鬟给三哥和大嫂他们每人送去一碗。
接着,她便带着甜汤送去书房,但等到她来到书房门口的时候,却被门口的小厮拦了下来。
福伯一看是小姐,连忙解释道,“原来是大小姐啊,但老爷吩咐了,最近几天不准任何人进入书房,您这是有什么事吗?我进去通报一声”。
看着门口拦住自己的福伯,燕冰文觉得有些奇怪,毕竟父亲的书房何时有了这条规矩?
但她看到福伯严肃的表情,也没多想,老老实实的回答,“福伯,我是过来给父亲他们送甜汤的,母亲尝过之后很喜欢,想到父亲和哥哥他们近日的劳累,便叮嘱我送了过来”。
福伯听后,说道,“那大小姐,您等一下,我和老爷说一声”,接着他敲了敲书房的门,“老爷,小姐做了甜汤,夫人让送过来,您看,要放进来吗?”
此时,书房里燕父和两个儿子正在商议燕王造反的相关事情,突然听到敲门声,心中一惊,接着,又听到福伯的话,才放下心来。
大哥听到小妹送甜汤,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们已经那么长时间没有休息了,想到父亲和二弟肯定也十分劳累了,便建议道,“父亲,要不先休息一下吧!正好小妹送甜汤过来,您先喝一点,后面我们在接着讨论”。
一旁站着的燕从敏也跟着附和,“对啊,父亲,这件事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
燕大人也看到两个儿子脸上的疲惫,也就同意了,让燕冰文单独进来。
燕冰文一进去,便闻到了一股烧焦的味道,连忙捂住鼻子,环顾四周,便看到了杂乱的书房和神色疲惫的父亲他们,有些好奇,便和他们一边打招呼,一边盛汤,
“爹爹,这是绿芜做的甜汤,你们尝尝,味道怎么样?”
燕父和两位哥哥接过燕冰文手中递来的甜汤,尝过之后,也纷纷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而燕冰文听到父亲他们的回答后,也很高兴,眼睛转了转,好奇的问道,“爹爹,你们在商议什么啊?”
燕父看着小女儿水灵灵的大眼睛,丝毫不觉得耐烦,反而感觉可爱,放下手中的碗,轻轻拍了拍燕冰文的头, “你呀你!也没什么,就燕王造反的事情”。
燕冰文一听到是这件事情后,瞬间没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