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弋阖君府,下奴与母亲吃不饱穿不暖,还时常遭受欺负。
下奴幼时不懂事,以为弋阖君大人能为奴做主,却不想难以面见弋阖君。后来只是偶尔远远一观,却被弋阖君大人的凌厉震慑,不敢上前。
直到听到诏令,下奴才知道弋阖君竟然谋反!
然,主家行事岂会事先告知我等,下奴惶恐不安,世事无常,为奴为婢生不由己,只能哀怜自己与母亲的命运。”
说着开始忍不住抽噎起来,泪花在眼眶聚集,汇成泪珠,啪嗒啪嗒往下掉。
善良人姬弘果然心生同情,道:“这世间多有如你一般的命苦之人啊。不过,滕国变法,若你三年内无过错,便可向官府申请废除奴籍,成为庶民,领一亩田地。届时,日子会一天天变好的。”
侯方遒道:“若下奴有功于滕国,又如何?”
姬弘道:“有功于滕国者,酌其功劳大小,小则,可赏金银珠宝、美酒佳肴,大则,可赐爵封地。”
侯方遒又拜了个礼,道:“下奴虽为弋阖君奴仆,却一直幻想有朝一日成为滕国国人,为祖国事业舍生忘死。恰逢昨日,下奴听闻齐联韩、魏,举兵伐楚,顿生一灭宋之计,或可为滕国解决这头窥伺之狼。今日前来,欲报君上知晓。”
姬弘放下手中竹简,坐正身体,屏退殿中侍从,道:“细细讲来。”
“去岁之前,秦楚虽结成同盟,但关系脆弱。而去岁,楚国太子横杀死秦国大夫,秦楚联盟破裂,秦国可名正言顺地出兵楚国。
今,齐、韩、魏联盟伐楚,秦国必然紧随其后。楚国贵族互不配合,拥兵自重,四大强国攻打楚国,楚国必然大败。
如此显而易见之事,宋王怎会看不明白。
又,宋与楚相邻,野心勃勃、一直四处扩张的宋王定会趁机出兵楚国,在四国后面捡便宜。
而那时就是滕国灭宋良机。”
姬弘追问:“为何是良机?”
侯方遒道:“一则,大家都出兵开往楚国,若宋国被伐,他们就算想救援宋国,也分身乏术。
二则,宋国出兵楚国,宋国国内必然將少兵缺。且宋王荒淫暴虐,宋国百姓苦其久矣,必不会上下一心。若滕国趁机出兵宋国,胜算较大。
三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若滕国出兵宋国,并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各国不会围攻滕国。滕国白白捡了宋地这块肥肉。
如今天下七国相互制衡,若有一方扩大地盘,必然引得他国忌惮,进而群起攻之。
若宋地被天下七国任一方夺走,其他六国就算当时分身乏术,之后也必会联合伐之。
然,滕国却是例外。
滕国乃小国,远远不及大国,就算不小心扩张了一下地盘,也大不过七国。故,滕伐宋之举不会使得七国恐惧。且,滕、宋位于中原腹地,把各个大国隔离开,是为缓冲地带,使得七国得以相互牵制。这也是小小宋地,富饶便利,乃四战之地,却得以存活至今的原因。
滕吞宋或是宋吞滕,于七国而言,并无多少区别。”
姬弘听完,沉默半晌,道:“想不到你还有这一番见识与谋略。于小小滕国为奴,的确埋没了。”
“不敢言埋没。下奴只是不满滕国被桀宋欺辱觊觎。”
姬弘想了想,道:“可就算宋国出兵楚国,定然会留有守军护卫都城。滕国兵力不足一千,何以灭宋?”
侯方遒很感动,姬弘连滕国兵力不足一千这等机密事都告诉她。但是,这家底也真薄啊。
“滕国可向鲁国借用兵力。滕、鲁两国自来关系亲厚,且宋、鲁边境多有摩擦,鲁侯对宋王的野蛮无礼不胜其烦,想必乐意借用兵力。”
姬弘挥退了侯方遒,独自一人坐在书案前,静思良久。
言尽于此,侯方遒该做的都做了,该说的也说了。最后结果如何,她也预料不到。
毕竟于姬弘而言,以滕国不足一千的兵力去伐宋,的确是件非常冒险的活动。
借兵也并非易事,需要仔细筹谋。
不过,此次确是难得良机。
正如侯方遒所言,四个大国手拉手去欺负朝政不稳的楚国,结局不难预料。
战国时期,众人都是不占便宜无异于吃亏的心态。如此浑的水,捞鱼可不要太方便。
历史上的宋国的确去摸鱼了,而且还摸到了大鱼。说明当时宋国国内已经有势力在斡旋促成此事。
若此时去助力一把,这堆柴只会烧得更快。
就看姬弘有没有那个胆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