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种田之锦绣荣华 > 第39章 学堂建好

第39章 学堂建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你想去读书吗?”族长瞪了桃丫娘一眼,转而笑着问桃丫。

桃丫使劲点头:“想!”

族长也不犹豫,一锤定音道:“好,明天我带着你和你哥哥们去报名。”

桃丫娘不敢再说话,用胳膊肘捅桃丫爹,示意他说话。

“我,我听爹的。”桃丫爹沉默半天憋出这么一句话,把桃丫娘气了个倒仰。

桃丫兴奋一阵,看向低着头坐着的二姐李丫,凑过去说道:“二姐,你也去读书吧!”

李丫一脸迷茫抬起头:“去干嘛?”

“读书啊!”桃丫鼓动她。

桃丫有两个姐姐,大姐是大伯家的,今年都十六岁了,没多久就要出嫁,肯定不会去读书的,二姐是她的亲姐姐,他们关系好,她就也想让二姐一起。

李丫看了一眼正生她爹气的娘,面上毫无波澜道:“我不去,娘不愿意我们去读书。”

桃丫说:“娘不愿意没用,爷爷同意就行。看,爷爷就答应我了!”

李丫摇头道:“你想去读书就去,我不想。”

桃丫日后读了书就知道她现在的感觉叫恨铁不成钢,但是李丫态度坚决,她也没办法。

族长家是林家湾除了林安澜家以外最有实力的,原本就在供大孙子读书,现在自己村里有学堂,大半束脩都被林智林易出了,读书所需要花费的钱更少,所以才能毫不犹豫让家里适龄孙子和桃丫去读书。

可村里其他人家就没这份底气,有些人连男孩都不准备送去学堂,遑论女孩了。

那在会上站出来的妇人也没给自家儿子报名。吴月皎不同意一换二,她家底薄,一个也供不起。

最后报名截止,学堂共收了近四十名学生,其中不算林安澜,只有四个女孩。

周佩宁和吴月皎看着名单上只有四个女孩名字叹气,但也没什么办法。

吴月皎合上名单,转而和周佩宁说起别的事。

“我派去成都府的人回来了,带回来两个织工,也找到了能稳定供应蚕丝的桑园,大致已经谈妥。”

周佩宁点头道:“江南那边传信回来,说有三人愿来,此时应该已经上路。”

吴月皎得到缎的织造方法,就来找了周佩宁商议合伙做这个生意。

梓州不大规模产桑,若要寻织工和原材料,近一点的要去成都,更远便是江南一带。

两人分配好,吴月皎派人去成都,一是寻找织工,二是找到能合作的桑园。

周佩宁的任务便是派人去江南找织工。

江南路远,若有其他选择,她们便不考虑从江南采买原材料。好在距离梓州不远的成都一带是有名的桑蚕丝产地,颇具盛名的蜀锦蜀绣便是出自这里。

她们在成都一带没有根基,所以起步选择采买别人的蚕丝,待织缎坊开起来,卖出些成品,回拢资金之后再买处桑园,自己生产原材料,比买别人的要稳定许多。

织缎坊前期准备工作时间很长,好在一切顺利。

“现在学堂也建起来了,瓷窑那边也将要完工。我们可以准备着建织缎坊了!”周佩宁说道。

织缎坊建起来,织工一到位,便投入研究。

等这五位织工师傅研究透彻,她们便在附近大规模招人来做工,织缎坊就算是正式开起来了。

“等织缎坊赚了钱,就每年拿出一些收益投入女学生中,买些奖品奖励学得好的,村民见到有利可图,不管是不是真心想让女儿读书,也会心动。”吴月皎说道。

周佩宁点头,学堂只招了四个女学生,比她们预期的少,两人都憋了一口气,非要做出个名堂不可。

钱不用村民出,她们全权包揽,村民竟还不让家里女孩读书,觉得不如在家做家务

而读书之利在将来,村民们看不到这么长远,那她们就立即让村民看到读书的价值。

加大投入力度,买些农家人用得着的布匹食物,给学得好的做奖励,所能创造的价值不比整日待在家里做家务来得多。

当然,这奖励只给女生,目前来看,算上林安澜,学堂里的五个女孩能将奖励全部包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