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赵阿婆喝了水终于缓够了,才继续说:“你不知道,我刚看到你家这边烟熏火燎的,还以为你家着火了呢,这才赶过来看看。”
等靠近了她才看清满身泥垢的三个人,特别是二果跟三喜,手上脸上全是沾的泥巴,又转头看到了地上耸起的土包,还有一地的成功跟失败的陶制品、炸碎的泥片,惊讶又疑惑:
“这是......在烧窑?”
元香面上不好意思地笑笑,心里是紧张得很,自己烧陶这个事情糊弄二果才刚刚过关,如果赵阿婆问起的话......
在元香迟疑的这一小会儿,赵阿婆拿着手里的陶杯仔细看了起来,又蹲下身子捡起地上那些失败的陶器看了看。
“我以前只听人说过烧窑,还没亲眼见过呢,没想到元香你还有这手艺!”赵阿婆手指慢慢抚过陶器的表面,这些应该是刚出窑的,这摸着还有点余温,又看了看那些陶盆,陶罐子的成品,比起杂货铺子里面卖钱的是要粗糙了点,不过自己家里用用的话也是能行的。
她也没开口问元香是怎么会烧窑的,左不过是人家的家学渊源,以前元香她爹她娘能干的名声在村子里也是数得上的。
“对啊,对啊,阿姐会得可多呢。”三喜听到别人夸阿姐,立马很高兴地赞同。
赵阿婆看着这些东西,突然好似想到了什么,“哎?元香?你这东西有没有想过拿出去卖啊?说不定还能挣点钱呢?”
“出去卖?”元香一开始就是想着家里缺这缺那的,又没钱置办,没办法了才决定动手试试的,自己烧出来的东西吧,因为都是手搓的,肯定有不平整的地方,而且颜色也没人家的好,总之就是没人家卖得那么精细。
她有些迟疑,“这东西卖给给人家,人家会要吗?”
“要啊,怎么不要?”赵阿婆眼神里满是肯定,”这看着卖相是......稍微差了点,那你卖得便宜点不就成了,又不是人人都会干这活儿的,碰上人家家里没有这东西的买不起好的,不就过来买了么?”
赵阿婆说了一通又提醒道:“哎?我听说这后天就是隔壁村七天一次的大集,到时候人可多呢。”
原主很少跟外人交流,所以这个地方的很多信息她都不知道。
“隔壁村离这儿远吗?”元香问道。
赵阿婆朝西面指了指,“我也是听人说的,出了村子口,一直往西走,再看到村子就是了,据说隔壁村那是个大村,比许家村来得大得多。”
元香都有点被说动了,烧陶这事儿说白了还真是没啥成本,除了付出了些在这里来说最不值钱的体力活之外,就是挖来的泥和柴。
而且自己现在最缺的就是钱了。去外头试一试也好比现在在家坐吃山空要好。
宋元香心里盘算着。
赵阿婆听元香问起隔壁村就知道她也有这想法,她叹了口气,脸色有些黯然,“要不是你大山哥腿脚还在养,我就让他带着你去了。”
元香知道赵阿婆的儿子腿伤得重,现在见天地躺在床上。
“要不......让你金凤嫂陪你去?”赵阿婆想了想又说道,一个姑娘家出远门到底是不放心的,而且这消息还是她告诉元香的,要是出了什么事儿自己可担待不起,她越想越觉得不能让元香一个人出门。
元香觉得太麻烦人家了,“金凤姐还要在家照顾大山哥的吧?我能行的。”
“你要是决定要去,就让你金凤姐一起,两个人去总归是比一个人要好,她也出去走走认认路,不然一直待在家都成了个睁眼瞎了,再说集市上的东西比上门的货郎要便宜一点,我家也有东西要置办呢。”赵阿婆很坚持。
元香知道赵阿婆的话说得有道理,于是答应她要是去隔壁村赶集的话就提前知会她一声,倒时跟着金凤姐一起。
“行了,你们没事就行,我得回去了。”赵阿婆歇够了,起身走之前还嘱咐她们离开的时候仔细点火星子,这里靠近山林真烧起来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元香见她要走了,连忙捡了两个陶碗让赵阿婆带回去。
“这怎么行,我一个老婆子怎么能拿你这小姑娘的东西呢?”赵阿婆没接,还一直把碗往元香怀里推。
元香笑,“我一炉子就能烧出几个来,又不是什么值钱的玩意儿,您看得上就带回去用吧。”这个好心的邻居婆婆,元香其实很感谢她,从那天她忐忑地敲起赵阿婆家的门,到离开时带着一个馍馍走的时候,心里就想着以后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得好好谢谢她了。
赵阿婆听她这么说,不拿上倒是她看不上了,也就笑着接过了,大家都是新落在这儿的,谁家不缺这缺那儿的啊,买的话又是一笔钱,这两个陶碗看着糙,对赵阿婆来说可是很中用的。
她离开元香家的时候,看到元香家里原本要没过腿的杂草清干净了,还辟了片菜田出来,心里就更高兴了。
以前元香她爹娘以前能干是能干,可现在到底是人没了啊,扔下三个孩子可咋办噢,她大伯又是个做事不讲究的,这元香现在有了手艺,以后还能分到田,肯定能把弟弟妹妹拉扯大的。
只要一口心气在,总归能把日子过好。
赵阿婆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宋大山,以前的大山也是很能干的,村子里哪个不夸自己儿子啊,哎,自从伤了腿以后,不爱出门,性子也越来越不好了。
有些事情平时不想倒还好,一想起来就是止不住地心酸,她揉了揉发涩的眼,趁着天色还没黑透,赶着回家了。
夜色暗了,元香把土窑给熄了后,拿着烧好的成品回到了自己家。
她一直思考卖这玩意的可行性,觉得这可能还真的是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