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我住城中村 > 第9章 吃不饱

第9章 吃不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还问朋友,你们一个月有几次?朋友说,有三四次吧!大伯却说:“我隔天没有都不行!最好天天有!”

朋友笑道:你好“兴”喔!

大伯回道:“我一看到老婆就想那个——那多好啊!我们要乘年轻啊!”

果真,大伯和银铃结婚六年就连续生了三孩子。

就是说,结婚一年后生了一女叫黄月玉。过了两年又生男孩叫黄福宁。

银铃的大女儿月玉长大后,十八岁在煤炭公司里找了做招待所卫生的工作,每月也有十几块工资。

煤炭公司是国营单位,福利待遇还不错,但三十八块半工资,加上大女儿月玉的十来块,要养五口人,也只能应付一 日三餐吃的上一小碗饭而已。大伯是安装工,国家供应给他的粮票最多,每月可领到四十五市斤,因为他是重体力工作,享受重体力劳动待遇,其他工种就只有三十斤。

如果全家都是居民户口的话,十岁以上的孩子最多也领不到十五斤粮票,更小的孩子才十斤。

可是银铃孩子的户口是跟母亲,就是农业户,不能按居民得到定量的粮票供应。而是要另外用钱去老家,买到按农村定额分配的一年两百斤的返销粮,但这些用钱买的粮食常常也买不到主粮(就是晒干的谷米),只能转换成买四百斤杂粮,比如地瓜米。

往往主粮不够吃,怎么办?就是要想办法补点副食品。所谓副食品,主要就是晒干的地瓜丝,也叫地瓜米。那地瓜米的淀粉含量也是低的,因为是事先洗去大部分淀粉。为什么要洗去宝贵的淀粉呢?

因为沉淀后的淀粉,捞起来晒干,形成的淀粉叫“地瓜粉 ”,那可是比同样重量的地瓜米要值钱好几十倍呢。所以不能把它当做普通粮食,而是高级食品。

物质供应总体上来讲,是十分紧张的。粮食够不够吃是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粮食,其他必需品也是供应不上,都要发票证来限制购买。

比如买糖要糖票,吃豆腐要豆腐票,吃鱼要发水产票,一般不供应糖,只有医生证明得了肝病,才能特批一斤白糖。对于吃肉,每月按职工每人发给一斤肉票。

自己做衣服,比去商店买成衣便宜多了,可是每个职工一年只发五尺布票,大人有单位发的工作服,也舍不得换新衣,那就让小孩新年做一件新衣服。所以小孩,尤其是爱美的女孩,都盼过新年,因为新年才有新衣穿呢。平常大人小孩都只能讲究勤俭节约,穿经过多次缝缝补补的旧衣服。

在这时,总体来讲,老百姓不知道什么叫“消费”,知道的人也很少说这个词,可能“消费 ”就等于“奢侈”。有勉强吃饱肚子的粗粮,并不奢求天天吃到香喷喷的大米饭或白花花大馒头及顺滑溜香的面条,加上柴米油盐酱醋,就是叫满足了群众基本生活了。

就是说,没有多余的钱“消费”,只能买那些能维持最起码的、能活下去的必需物品,包括能填饱穿暖的东西。

比如买个电风扇,算高“消费 ”吧?一般人夏天摇摇纸扇或棕叶扇子便可以了。

由于大部分人没有钱,不管城里还是乡下,在多数的日子里每天吃到肚子里的主要是淀粉类食物,没法天天吃到鱼肉蛋菜,也没有油吃。因为正式职工每人每月也只有供应一斤油,肚里没进什么油水。

如果能吃到大肥肉,那就会是“大补 ”身体。所以养猪就要养大肥猪,长大膘。

好多年来,人们有“进补”的概念,就是营养不良的人,有钱时可以“吃补”。实际上,主要就是吃肉类,如猪肉、牛羊肉、鸡鸭肉、鱼肉类等高蛋白食品。因为多数人没营养,就是缺乏蛋白质。

骨瘦如柴的人绝对多于大腹便便的胖子的,如果见到一个大肚腩,多是既有钱又吃得多的人。当然,在多年以后,一般人会知道,大腹便便不是好事,而是有毛病的、得了肥胖症的肚子。

成年人一天吃一斤米或地瓜丝,还总觉得三餐的饭没吃饱,更谈不上吃蔬菜水果鱼肉蛋,平衡饮食之类的。

多数人并不太讲究“好吃不好吃 ”,只求有没有吃饱。所以跟人见面打招呼,最关心和暖心的问候便是:“你吃了吗? ”

这也是最最普通、几乎天天时时能听到的客套话。实际上,就是关心对方有吃饱没有?

在北方很多农村,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一年种和收才一次,也就是一季粮。农忙时体力消耗大,体力劳动的人一天有的吃三餐;而农闲时,或不干体力活的人,基本上习惯一 日两餐。

福建人基本有三餐,就是数量和质量对于多数人在很多时候总是不足的。

农业生产力很是低下,良种技术和化肥生产跟不上,粮食产量就上不去。

小孩就不用说了,天天象是嘴馋,老想着吃东西,实际就是肚子饿,常常大人管孩子叫作“吃不饱”。

小孩肚子饿,见什么吃什么,那有什么高级的零食吃,爬上树摘到野果,还是到田边挖到草根,只要能填饱肚子,不管吃什么都好。

本来就是,吃不饱啊,吃不饱。那还真是这个年代真实的写照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