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回村 > 第86章 92.寒衣之烬

第86章 92.寒衣之烬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寺庙在离莨源村略远的九河村处。

陈锦骑着电瓶车,洛淅坐在后座伸手搂住他的腰,侧脸贴着他宽阔的后背。

电瓶车一路疾驰,两侧高大的林木向后退去,风从洛淅脸边扑过,他静静听着陈锦说话。

陈锦说九河村名字的来历,很久之前有九条河,这九条小河自四面八方而来,汇聚成了一片大湖,九河村就建在这片大湖旁。而寺庙建得比村子更早,大概在翠奶奶刚出生的时候,庙就已经在湖边,而庙中也没有和尚,只剩一尊佛像孤零零坐在庙堂中。

那些年月日子都过得艰难,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信佛的人多了起来。他们自发来庙中打扫,日复一日地维缮着佛堂,时间久了,十里八乡的人也都知道了这间庙,开始来庙里拜佛。

翠奶奶年轻时就经常去庙里打扫,到老了,已经是庙里“大管事”级别的信徒。她认得大部分常来庙里的香客,这些人、包括翠奶奶,他们都识不得几个字,也没看过经书,对佛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口口相传和音质极差的收音机。然而正是这样潦草的途径,仍然让他们坚信佛就在心里,只要心诚,救苦救难的菩萨就会听见他们的声音。

而每年寒衣节的时候,庙里都会准备大量的纸币纸衣,烧给生前孤苦无依死后无人祭拜的人。这些人大多没有墓,所以烧寒衣的地点就在庙外头那块割干净草的空地上。

陈锦将电瓶车停在路口边,帮洛淅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牵着他的手往庙中走。那块被圈出来的空地上已经摆着几张没点燃的黄纸,熟悉但叫不出名字的亲戚正在整理待会要烧的衣服。

洛淅在庙堂门前松开陈锦的手,望着香烛后端坐的佛像,想了想,双手合十拜了拜,嘴里默念着什么话。陈锦凑上去听,但也没听清。他带着洛淅绕过佛像、穿过庙堂、来到庭院,院里支起了三口大锅,正热热闹闹地做饭。

翠奶奶就站在其中一口大锅边掌勺,锅内咸菜和豆腐炒在一起,虽卖相不精致,味道却很不错。

洛淅回过头,看着佛像的背影。他勾住陈锦的小拇指晃了晃,“你说,我们在重庆留的红绸,佛祖会看见吗?”

陈锦是唯物主义者,不信世间有神佛,但翠奶奶几乎日日为他上香,替他求菩萨保佑。所以他每每来庙里,也虔心上香,跪在蒲团上拜个心安,也拜奶奶多年如一日的殷切关爱。

所以陈锦坚定地说:“一定会的。”

洛淅见他如此有信心,也放下心中忐忑。

到了下午,庙前燃起火堆,翠奶奶开始烧纸。纸做的寒衣被火烧成灰烬,风吹来时,灰烬就随风飘远,一直飘进那九条河汇聚而成的湖中,浮在水面久久不沉。

翠奶奶坚定地认为,这样可以让那些孤苦无依的人在地下也有衣服穿有钱花,只要地上的人还记着他们,他们在地府就不会难过。

她不认识那些人,不知道他们的生平,不了解他们的往事,就只是对着残缺的名册磕磕绊绊地念那些名字。一张张黄纸、一个个金元宝、一件件纸衣,都被火烧尽,她想这些人应当有了衣服穿、有了钱花。

人间的冬季即将来临,孤苦的魂灵不再饥寒交迫。

这样的事翠奶奶一做就是三十年,三十年来她的小本子里记下的名字越来越多,从无名的某某氏,到有名有姓的亡故人。

她如春光般风华正茂的年纪里,常住庙里的尼姑叫她阿翠姑娘,如今脊背佝偻年华已逝,她成了翠奶奶。三十年里,她数不清烧过多少张黄纸。

风卷起火舌,路口也有三两人正蹲着给亲人烧纸,数个火堆燃起,灰烬混在风里,隐隐的哭声像是乐曲中悲戚的哼鸣。

洛淅站在庙堂门口,平静地注视着这一切,眼中流出淡淡的悲伤,但很快便被他压了下去。

却见陈锦提着一袋子黄纸,走到洛淅身前:“奶奶说你也要去路口给你的父母烧纸,不然他们今年冬天过不好。”

洛淅怔愣住,他茫然地看着那满满一袋子的黄纸,僵硬地伸出手:“什么……什么?”

“去吧,在路口烧,一边烧一边喊他们的名字,和他们说话,他们就能收到了。”陈锦将袋子交给洛淅,带着他走至那水泥和泥土交界的路口,帮他割断容易点着的枯草,清出一片空地。

洛淅紧张又无措,他从没有给父母扫过墓。

崔润和洛旻廷的墓地是洛家一手置办的,他离开洛家后,外婆为了不影响洛淅的成长,从没带他去过父母的墓地。

如此十来年,他竟不知此时此刻要说些什么。

干巴地张开嘴,洛淅点燃一叠黄纸,轻轻放在泥地之上。他跪在地面,洁白的裤子粘上泥灰,一张接着一张地烧纸,却始终不知道要怎么开口。

陈锦帮他递着金箔纸元宝,问道:“怎么不说话,纸快烧完了。”

“我……”洛淅张了张嘴又闭上,苦笑一声,“我不知道说什么……这种时候,一般要说什么?”

“我也不清楚。”陈锦揽住洛淅的手,让他烧纸的速度慢了些,“你就喊他们,说你还记着他们,让他们在下面也要过好日子,大家都这么说。”

“好、好……”

洛淅连连应下,艰难地张开嘴,吐出几个字:“妈妈,我还记着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