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血族特案组 > 第84章 第八十三章 探访林家村

第84章 第八十三章 探访林家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林冬见老人家还算是讲理的,便好言提醒:“小勇的父母不在家,家里家外全靠两位老人家操持也是不容易。孩子太小,遇到事情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家长说,这样终归不太好。幸亏这一次没出大事,但是谁也不保证今后还会不会遇到危险。”

“是啊是啊,还是我们对孩子关心得不够。”林老头又习惯性地抹了一把脸,自责道:“我和老太婆年纪大了,没精力也不懂怎么管孩子,有时候他说的那些,我们都听不懂。”

一个苍老的女声突然插话,“我们是农村人,没有文化,成天就只想着让孩子吃饱穿暖,其他的也不懂,跟孩子也说不上话。”

众人回头,就见林小勇的奶奶提了热水壶从厨房出来。老人家应该是长期务农,身体还挺硬朗,动作也麻利,三两下给众人泡了茶,搓了搓手放下水壶,又给欧健塞了两个橘子,才在老伴儿身旁落座。

胡文治有育儿经验,自然地接过话头:“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会儿懂得可多多了,我儿子比小勇还小几岁,他说的那些东西我都听不懂。可是再聪明,毕竟也是孩子,遇上事儿不知道怎么处理很正常,这就需要家长多关心。”

“你说得对,说得对。”奶奶是个健谈的,她很殷勤地抬抬手:“警察同志,你们喝茶。我家小勇从小就命苦,早产儿,生下来才四斤,只有小耗子那么点儿大。他三岁的时候,他爸妈就出门打工了,这些年一直是我们俩照顾他。

他胆子小,也不合群,村里跟他一般儿大的孩子也不爱跟他玩。嗨,这也不怪我们小勇,老头子上面六个哥哥,我们家是幺房,村里其他孩子得叫小勇一声叔。那些孩子不乐意,就排挤他。

就说那个林小豪吧,他是老五家的,比我们小勇还大两岁,从来不管我们小勇叫叔,在村里见着都装没看见。虽说现在也不像过去那么讲究礼数,可是他打人总是不对的吧?还,还拿刀……真是作孽哟!”

见奶奶痛心疾首的样子,林小勇有些不好意思地拉了拉奶奶的袖子,似乎觉得自己是其他小朋友的长辈这件事儿挺羞耻。

胡文治看他的模样笑了,“小勇,别管那几个孩子是你的侄子还是兄弟,又或者只是普通同学,但无论是谁都不应该欺负人。你也别担心爷爷奶奶会责备你,有什么困难和危险一定要告诉家长和老师。不要觉得告状也没用,这不是还有我们警察叔叔吗?爷爷奶奶解决不了,你还可以找警察叔叔,对不对?”

林小勇抿了抿嘴唇,又看了一眼吊着胳膊的欧健,挤出一点笑容点了点头,“我知道了。以后林小豪再欺负我,我就告诉老师。”

“放心吧,叔叔不会让林小豪再欺负你了!”老胡跟孩子保证道:“这件事情警察叔叔一定会管到底的。”

林老爷子看了看自家孙子,又看了看跟自己儿子差不多年龄的胡文治,摇摇头道:“还是应该让儿子儿媳回家来,如今经济不景气,外出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还不如就在附近找份工作,还能照顾孩子。”

孩子奶奶也诺诺称是,她搓了搓手,很林冬絮叨:“其实这两年也有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了,旁边农场你们看见了吧?种树的,我们村不少人都在农场打工,种树伐木,也挣得不少。”

听她这么说,林冬不动声色地跟胡文治交换了一个眼神,老胡在心里暗笑,林冬果然不只是为了孩子被欺负这件事跑这一趟。

林冬抬手扶了扶眼镜,似是不经意地接话:“刚刚送小勇回来的路上,我就看着这农场还挺大的,要是小勇的父母能在农场找份工作也是好事情。”

“可不是!我儿子在城里送外卖,我儿媳妇儿在医院当护工。我媳妇儿能干,又有头脑,她一边当护工,一边跟医院的病人家属搞好关系。她联系了医院周边的小饭店,到了饭点就帮住院病人和家属点餐,她建了个手机群,人家要什么餐,点好了,我儿子就负责送去病房。每送一份就收一两块钱,月底饭店再根据点餐的数量给我儿子媳妇结一笔钱。加上我儿子在外卖平台送餐的收入,每个月两人挣得还不少。”

“哟,这小夫妻挺能干啊!”老胡真心夸赞。

“是啊,我儿子媳妇能吃苦又孝顺,他们说趁年轻多挣点钱,以后孩子念书需要老多钱。我也心疼我儿子,每天起早贪黑那么辛苦,要是他们能到农场工作,就算挣得少一点,至少一家人都在一起。”林奶奶想了想,似乎有了什么好主意,她用胳膊肘捅了捅老伴儿,“媳妇在医院当护工,是不是也可以去东边那个医院试试?在哪儿干不是干?”

听奶奶提起医院,林小勇吸了吸鼻子,小声跟她告状:“林小豪他们刚刚就是在医院院墙外面抢我钱。”

“医院?你是说东边那个小院子?”林冬故作惊讶,刻意地看了一眼欧健的伤处,“那里原来是医院啊?早知道我们就不用开车去人民医院了。”

林老爷子点点头,“那里原来是农场老板的私人别墅,后来有个老板把那里租下来,建成什么什么癌症康复中心,说是咱们这里环境好,适合病人康复啥的。”

“那是叫医院还是疗养院来着?”奶奶揉着孙子的脑袋,眯了眯眼努力回忆。

“嗯嗯,差不多,差不多。”林老爷子见三位警察同志都挺感兴趣,也打开了话匣子,“前年底去年初的时候,我们村主任说有个老板说要找人做活,挖沟渠垒院墙啥的,一天给两百。当时我和隔壁张家老二老三,还有另外两个人接了这活儿,去到地方一看,原来就是农场别墅。

农场老板也就是别墅的主人是我们村的,我们算是宗亲,都姓林。农村里都是这样,有什么活需要干,也不会去外面请人,都是乡里乡亲互相帮忙。我和张老二张老三兄弟俩负责挖了一条排水渠,从别墅通到外面的暗沟里,我当时觉得好奇就多问了一句,才知道那里是要改建成疗养院。”

“那条排水渠有多深?”胡文治追问,他盘算着是不是可以通过排水渠潜入,又怕引起怀疑随口补了一句,“挖着挺费劲儿吧?”

林老爷子嘿嘿笑着,摸索着掏出烟给胡文治发了一根,又问林冬和欧健要不要,见二人摇头拒绝也不多劝,自己叼了一根到嘴里,点燃吸了一口接着说,“也不老深,就不到一米,宽也就六十公分左右。洼地刨坑的活儿我们老干,不费劲儿。对了,我还给那房子的地下室抹了个斜坡。说是那里面是什么治疗室,有个斜坡方便推病床进出。”

“那里还有地下室?”林冬和胡文治异口同声追问,欧健也睁大了眼睛,嘿,这线索不就来了?

“对啊,我们这边建房子习惯弄个地下室,因为咱们这地方气候潮湿,建地下室相当于把房子架空一层,防潮。地下室一般都空着,也可以放些杂物啥的。”

欧健好奇追问:“那地下室大吗?”

“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基本跟小楼占地面积相当,没有往周围扩宽。里头通水通电,有一台很大的不知道干什么用的机器,还有医院里面用的那种氧气瓶,靠墙摆了三四个,其他都跟普通的房间差不多。”

“那个院子看着也不大,不知道里面住的病人多不多?疗养院什么的,那收费肯定不低!如今啊,真是生什么也别生病!”胡文治摸摸下巴,看似不经意的问。

林奶奶啧啧两声,“那可不!我看那里面住不老少人!看样子都还挺年轻。那个院门你们看见吧?现在用铁皮封上了,以前可没有。

有一次我跟村里几个老姐妹儿打那边过,就看见院子里面好像在开会还是啥的,下面整整齐齐站成三排,上边一个男的在讲话。他讲了一句什么,底下的人还大声叫好,像喊口号一样。

我们左右也没事儿,就隔着门看热闹,看了一会儿就来了个大高个子来撵人,说不要打扰他们啥的,没两天,院门就封上了铁皮,啥也看不见了。”

“站了三排人,一排算十个,那也是三十个人呢!”胡文治摸摸下巴,冲林冬一挑眉,“这疗养院生意还挺好。”

“差不多是得有这么多。”林奶奶点点头,颇有些遗憾的说,“都挺年轻,可是个个面色苍白,也不知道得的什么病,怪可怜的。”

三人又和林家两位老人聊了些闲话,便起身告辞。出门林家村,林冬就给唐喆学打去电话,“小唐,你和岳林还在派出所吗?你们就在那儿等着,我们过来跟你们汇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