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佛窟愿 > 第34章 计划

第34章 计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她知道小吉三郎参加此次文艺会的目的,名义上是应教育厅的邀请,以学者身份促进华、日文化交流;实际上,他想故技重施,继续从鸣沙窟盗骗宝物。

这次文艺会议的主题,是研讨鸣沙窟最后一批经卷该如何安置的问题。

小吉三郎希望将这批经卷运往日本,美其名曰保护经卷,团结华、日关系。

但是与会者都是带着自己的立场而来,不仅教育厅、文艺保护促进会暗藏私心,就连从不过问财政和军事之外事务的北方政府,也派来一名代表,只为稳妥护送经卷北上。

竞争者众,小吉三郎的胜算并不大。这也是他能顺利赴会,却依旧神色阴郁的原因。

孟灿云瞥了一眼埋头疾走的小吉三郎,放慢脚步。

“小吉先生,非常荣幸能认识您!可否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沉思中的小吉三郎听见孟灿云与他讲话,油亮的眉毛动了动,立即换上一副礼貌的表情:“当然可以,请说。”

孟灿云道:“请问,您对于带走经卷,是否有十足的把握?”

“什么?”小吉三郎吃了一惊,不太确定地看向她,“孟小姐在说什么?”

他不明白自己的私人目的怎么会被一个外人看穿。

孟灿云故作沉吟,半晌叹道:“不瞒小吉先生,作为佛窟文化的维护者,我一直对鸣沙窟文物在沙城的遭遇深感痛惜。督军府看护不当,教育厅动机不纯,文物在当今华国只有被损毁的命运。所幸我了解到您这样一位华日文化大使!听闻您之前从鸣沙窟带走的文物在日本都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我非常渴望您这次也能出手相助,挽救鸣沙窟最后的明珠!”

“孟小姐的意思,希望我带走经卷?”

“对。”

小吉三郎惊叹不已,大概没有料到能在今天遇见一个如此支持“经卷外流”的年轻人。他转动眼珠,再次审视面前这个华国姑娘,似乎想从她脸上看出什么阴谋或者破绽。

然而她目光热切,表情真挚,全无虚假谄媚的痕迹。

回味她刚才一番恳切言辞,的确像是一个文化狂热者的心声。

这不由令他记起去年“购买”第一批经卷的场景:仅仅用一个假教徒的身份,就骗得鸣沙窟那个愚昧道士心甘情愿交出600多捆经卷。

他当时表演出来的“虔诚”,大抵就是现在从孟灿云身上看到的样子。

场景再现,何其相似!

一瞬间,他有种必将成功的错觉,不自觉膨胀起来,终于袒露了此行隐蔽的目的。

“孟小姐真是独具慧眼!您说的不错,经卷去到日本会得到更妥当的安置、更充分的研究,甚至还能将华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百利而无一害!然而,您也瞧见,送出经卷的困难很多,政府、军方、民间,都是阻力。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

孟灿云听他这样伪善地吹嘘,心里冷嗤一声。面上却不露声色,继续道:“只要您愿意,我会帮助您解决这些困难。”

“您有好办法?”

“办法倒是有一个,但是在这之前,我需要向您打听一个消息。”

“请说。”

孟灿云顿了顿,“上个月在东京招提寺展出了一批文物,里面有一张非常罕见的唐五代金泥写经残片,据说就是您从鸣沙窟带过去的。是真的吗?”

去年,小吉三郎从鸣沙窟带回大量经卷后,并没有在日本文艺界引起任何波澜。整个文物流入就像冰融入海里一样悄无声息。

为了寻找线索,孟灿云查阅大量资料,直到在上个月的《文艺界》报刊上,看见东京招提寺展览的新闻,才让她捕捉到蛛丝马迹。

金泥写经,金泥经文,银泥界边,不仅泥金碧纸极为罕见,其写经的书法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唐五代时期佛教信仰兴盛的最奢华代表,也是研究五代民间书法的宝贵资料。

如此珍贵的残片,是孟灿云在整理经卷时才知晓的。并且她还知道,金泥残片仅存于鸣沙窟。

如果东京招提寺出现了金泥残片,那么小吉三郎带回的那批经卷,很可能就在招提寺。

小吉三郎点点头:“是的。它确实是我从鸣沙窟带出去的。不过,您问这个做什么呢?”

见他承认,孟灿云终于放了心。

“小吉先生,我想告诉您,这一批经卷里也有一张金泥写经残片。”她看见小吉三郎的眼神闪了闪,露出贪婪神色,不由心中冷笑,“如果我们以招提寺希望展出完整金泥写经为借口,向教育厅‘借用’这批经卷,相信我们的困难自会迎刃而解。”

“借用?”小吉三郎眉毛一提,旋即又摇头,“你们的教育厅非常机警,不会轻易答应的。”

“如果我们支付借用费呢?”孟灿云继续道,“钱款到位,而且只是‘借用’,缺钱的教育厅没有理由不答应。”

小吉三郎沉默了,似乎有些动摇。

正待询问借用费的问题,旁边一扇门突然被拉开,一个身影失魂落魄走出来,恰好与端酒而过的侍应生撞了满怀。

叮叮哐哐——

红酒洒了一地,倒在红色酒泊中的人,正是消失许久的明淑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