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穿越三国之汉魏风骨 > 第80章 荀彧门前雪

第80章 荀彧门前雪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此乃汉故军师祭酒意愿,先师之命,不敢不从。”

“好一个‘不敢不从’,”荀彧冷笑罢,厉声喝道,“私纵国之叛贼,汝可知其罪几何?”

“令君亦觉得,杨叔夜是‘叛国贼’么?”

崔缨心知,与此类谋臣相斗不能怯弱,最好刚柔兼济,绵里藏针,于是大胆仰头,发尽上指,再问荀彧:

“可他叛的是哪家的‘国’?做的是又是哪家的‘贼’呢?”

荀彧的身躯微微震颤,他抬手示意崔缨起身,仍旧肃然道:

“杨叔夜已死,许都狱中,早无此人,姑娘且返邺去,莫再插手多管闲事。”

“郭祭酒之意,令君也不愿考虑吗?”

“荀某尝闻崔公女侄,幼即工书,想来此封信札,当为姑娘仿字造假罢。”

“荀彧,你明知道郭奉孝会将此事告知你的!”崔缨急红了眼,跪直身躯,不再避讳称呼。

“姑娘自便,恕不远送。”

荀彧冷冷拂袖转身,回案歇坐,手持竹简,继续执笔办公。

崔缨震惊不已,万万没想到,荀彧会如此轻描淡写地处置此事。于是起身趋步上前,复跪道:

“缨闻令君高风亮节,素来持心平正,秉案公道。今日,如何视旧友之冤而无睹,如何对汉室栋梁见死不救?此非道义所宣,窃为令君不取也!”

荀彧微微动容,却仍旧冷漠不语。

“无端罹难,身陷囹圄。世若为清明之世,何不容清明之臣?”

崔缨几近绝望,抱拳颤抖道:

“荀先生,先师曾将颍川私学那段往事告知于我,崔缨知道,您比任何人都要同情杨叔夜,请您,真的拜托您,……”

荀彧冷眼远望堂外飞雪,过了半晌,只唤声道:

“来人,送客。”

于是崔缨在众仆的推搡下,被赶出了尚书台。

一时凄凉,委屈无处诉,只好耷拉着脑袋回归曹府。

……

杨夙既关押在诏狱,自然有重兵把守,且是特殊人物,定然被单房监押。而荀攸推荐她做的大理书记小吏,只在廷尉衙署工作,一般进不得诏狱,更别提寻那隐蔽的私监了。

于是崔缨瞒着卫大哥他们,每日只在尚书台外等候着,也不拿荐书去就职。

时近年底,许都万家开始张灯结彩,庆贺新年。

尚书台也开始洒扫庭院,掸拂蛛网,清洗旧具,人员来来往往,各自忙碌,并未多留意府外,那位每日都来痴候的女子。

许都大雪,连下五日,崔缨也在尚书台外连蹲了三日。

曹丕去阳翟帮衬郭家人处理丧葬之事,不日将返,如今苦求无门,奈何奈何!

正当她在雪地饥寒交加,深感无望,决意更改计划,孤身探险时,尚书台的大门终于为她打开。

毡帽与袍衣上的积雪瞬间抖落,崔缨支起久蹲的身子,双脚已发麻,她睁着疲惫的眼睛望去,看见小吏客气地来请入门。

真的不是做梦,荀彧当真改变了主意,愿意接纳远道而来的她了?

崔缨按捺住激动的心,尽可能地让自己谦卑恭敬起来。

寒日里,堂内依旧火燎灼灼,席上之人安坐静思。

荀彧了解了崔缨的身世,听她阐述去岁以来的经历,更有心考问了她一些军政之事。见她应答从容,荀彧态度逐渐温和,为郭嘉早殇之事还伤悼了良久,说了些安慰的话语。

崔缨一直低着头,忽而小心试问:

“许都令满府君,可是不易糊弄?”

“其乃当世酷吏,”荀彧拈袖,为熏炉添换香料,“昔年尝将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施加考掠,当年执掌杨夙一案,正是此人,汝怎可指望其为相助?”

崔缨颤巍巍地抬起头,拂袖作揖,故意问道:

“曹公一生杀伐果断,如何竟因一小小儒将而延宕至此,既收付诏狱,又迟迟不处决?我家先生,生前只说那杨夙是个英雄,并未说个明白,求令君告知,当年事之来龙去脉。”

荀彧叹惋片刻,一一道来。

原来,杨夙是卷入了建安五年那场,震惊天下的“衣带诏”谋叛案件。

当年乱案迷雾重重,他本应与董承等人同为诛灭,却因证据不足,罪名难定,暂系县狱。杨夙虽受严刑,却绝口不认逆罪,朝中更无一人为其发声。不论杨夙是否参与,当年那场大闹已令君臣相忌,曹操遂欲逼令杨夙自尽,可遣去的使臣却被杨夙殴打劫胁。

“当年曹公盛怒,臣属莫不战栗,曹公竟假谲已诛杨夙,并腰斩弃市……我与公达到街市时,只见一具无头尸,身着叔夜旧衣,便以为万事皆晚……谁曾想,司空竟将其转囚诏狱,秘押近十年。”

荀彧扶额长叹,慨然不已。

被皇帝的衣带诏牵扯,却要被关进奉皇帝之令拘捕犯人的监狱,可笑,真是太可笑了。

“杨夙当年,到底是何等人物,凭什么让曹司空为他延置施刑多年?”崔缨惊恐不已,“莫不是曾救过一次司空的性命?”

“不,”荀彧沉下脸来,“是三次。”

“……”

崔缨愣愣地张着嘴巴,惊愕无言。

待回过魂来,她才像受到刺激一样,崩溃地摇头笑道:

“令君!元日将至,世人皆在爆竹声中安享富贵,独他杨夙孤独狱中,濒临死境啊!”

荀彧起身,行至窗沿,微微佝偻着背。

此时此刻,他背对着崔缨,崔缨亦不知他喜怒:

“不论是否参与谋反……杨夙当年,对曹公忠贞之心已变,故而曹营众人不愿记挂此人。吾为尚书令,不便出面牵涉过多。

“奉孝与杨叔夜之交,较我更甚,看在奉孝的面上,我会帮你探狱,并取诏狱之图与你,至于如何拯恤此人,已不干吾事。

“荀某不愿再见杨叔夜,若姑娘真有本事能从诏狱救人,尽管放他走吧,走得越远越好。只是姑娘要想明白,你若做了此事,曹府便再无姑娘立足之地,稍有不慎,引来杀身之祸,也是极可能的。慎思,慢走不送。”

位尊者最不喜明面之辱,只要我隐蔽行事,并及时逃离曹操统治辖区,定然功成身退。

只是,我真的做好跟杨夙一起逃亡的准备了吗?

崔缨心里想得糊涂。她甚至还希望,能调和曹郭君臣二人之间的旧怨,查明当年事情原委。毕竟这辈子的崔家,还在邺城,如果离开曹营,她又该如何去阻止赤壁败亡?

罢了,当下不是想这些问题的时候,先救出杨夙再说。

崔缨心跳加速,却恭敬稽首,郑重地朝窗下的荀彧致谢:

“缨,拜谢令君指路相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