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御花园风波后,萧昊对叶澜朵的关注如涨潮之水,日益高涨。起初,叶澜朵只是偶尔被传至御书房,随着时日推移,传唤变得愈发频繁,那通往御书房的曲折廊道,她已熟知每一处转折。
踏入御书房,高大的檀木书架矗立四壁,架上摆满泛黄古籍,似在无声诉说千年的智慧传承。房间中央,一张巨大的沉香书桌沉稳摆放,洁白的宣纸平整铺开,一旁的端砚、湖笔与徽墨,散发着古朴而雅致的气息。萧昊身着一袭月白色锦袍,袍角绣着精致的云纹,端坐在书桌之后,身姿挺拔如松,眉眼间尽显英气与威严。
“公主,今日朕想与你探讨诗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萧昊的声音低沉而醇厚,在静谧的书房中悠悠回荡。
叶澜朵莲步轻移,仪态万千地走到书桌旁,微微欠身,轻声说道:“陛下,诗词中的比兴手法,在大盛与楼兰的诗作里有着不同的呈现。大盛诗词善用比兴寄托情志,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出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委婉含蓄。楼兰诗词的比兴则多与大漠风光、游牧生活相关,像‘马似流星箭似雨,大漠征战几人回’,以马和箭作比,描绘战争的激烈,尽显豪迈悲壮。”
萧昊专注聆听,目光中透着浓厚兴趣,不时点头赞同:“公主见解独到,剖析入微。那依公主之见,这比兴手法与治国理政可有内在联系?”
叶澜朵稍作思索,娓娓道来:“诗词用比兴引发联想,治国理政亦可借助相似事物引导百姓。如以先贤事迹比兴,激励民众效法,培养良好品德风尚;以自然现象比兴,解释政策意图,让百姓更易理解。这就如同在诗词中巧妙运用比兴,能使情感表达更深刻,治国时合理运用比兴思维,可让政令推行更顺畅。”
萧昊听闻,不禁击掌称赞:“妙哉!公主将诗词与治国理政联系得如此精妙,令朕茅塞顿开。”
此后,这般思想碰撞的交流日益频繁。谈及治国之道,叶澜朵凭借在现代作为历史博主积累的广泛知识,总能提出新颖且实用的策略。
“陛下,选拔人才关乎国家兴衰。楼兰现行的荐举制虽有一定作用,但存在弊端,易滋生裙带关系,埋没贤才。在我所知的历史中,有一种‘科举制度’,不论出身贵贱,皆以学识才能为考核标准,通过层层严格考试选拔人才。如此,可确保有才之士脱颖而出,为国家效力,为国家发展注入活力。”叶澜朵神色认真,言辞恳切地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