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手中拿着奏折,满脸的严肃,大殿上的每一个人都低头不语,丝毫不敢动弹,生怕自己触怒龙颜。
皇帝看过奏折,严肃地说:“宁州发生重大水灾,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想必各位爱卿都已经知道了。对于派谁前去,各位有什么看法吗?”
各位大臣各执一言,丝毫不退让。皇上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商讨毫无结果。
皇帝知道,这些人都是为了以后的地位,趁着现在各自为各自站队的皇子谋取利益。
所谓的忠君,忠的是能确保自己利益的君。
“任尚书,你们工部派谁前去宁州?”皇上率先向任千钧发难。
任千钧缓缓走出队伍,手执笏板,站到中央。余下的大臣一看任尚书的架势,就知道他已经想好了对策。
“老臣认为要想及时疏水,恢复宁州的建设,自然需要熟悉宁州的人。况且老臣与赵修琥大人已经年老,工部以后还是要靠年轻人,不如把这个机会,让给年轻人。”任千钧慢慢地说。
任千钧早就猜测到皇帝会问这个问题,无论是三皇子还是四皇子的人都分布在各个部门,年纪稍大的官员,不管推荐谁都是错,那不如推荐一个新官员,让皇帝看看自己从未站任何一个皇子的队,是永远跟着皇帝的心意走。
皇帝面色稍微缓和,轻轻地甩了一下袖子,问道:“看来任尚书心中有合适的人选了,是谁?”
任千钧说:“回陛下,老臣推荐唐知昱唐大人。他是宁州人士,想必对宁州的了解,比在场的各位都好。由他与林绥大人、孙勤亚大人、钱夔大人和一千匠人,一道前去宁州救灾。”
皇帝思考片刻,一挥手让任大人回去,接着喊道:“唐爱卿,你可有把握治理好此次水灾,将损失降到最小。
唐知昱站出来,回答皇帝的话。
“回陛下,臣尽力。”
皇帝看到唐知昱,想起他第一次上朝时的侃侃而谈,如今放心让他放手去做。
皇帝让户部协调粮食,向宁州输送,还派了太医院的太医前去宁州治病救人,预防疾疫。
在出发的前一天,皇上私下在御书房召见了唐知昱。
唐知昱站在满是奏折的案几前,等着皇帝批完那本奏折。很快,皇帝放下了朱笔,抬头看向唐知昱,让他坐下回话。
“不知陛下召见微臣所谓何事?”唐知昱开门见山地问道。
皇帝坐在龙椅上,叹了一口气,说:“明日就要出发了,你可准备好了?”
“一切准备妥当,请陛下放心。”唐知昱说。
皇上看了一眼身旁的公公,他拿出圣旨和令牌交到唐知昱的手上。
唐知昱连忙恭敬地接住明黄色的圣旨和令牌,但是他不知道陛下是何用意。
皇帝这时站起来说话了,“给你圣旨和令牌是为了方便你行事,若是遇见困难,可以找各级官员帮助。若是有官员趁机敛财,你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多谢陛下。”
正在这时,门外有太监进来传报,说是宁王世子求见,皇帝让他进来。
沈霖一进来就看到唐知昱站在一旁,心想,这就是工部的唐大人了吧。
沈霖拜见皇帝后,唐知昱率先向沈霖行礼,“世子。”
沈霖对唐知昱的印象很好,连忙笑着拱手回礼,“唐大人。”
“霖儿,你来找朕是有什么事吗?”皇上问道。
沈霖说清楚自己的来意。
“陛下,宁州水灾,臣也请求跟随唐大人前去救灾。一来,宁州是父亲的封地,臣也想为陛下和当地的百姓尽一份力。二来,臣已经许久未见父亲,心中挂念父亲,父亲年事已高,水灾之事,父亲定忧虑不已,作为儿子,自当为父亲分忧。”
皇帝说:“朕准了。唐大人明日就出发了,你也准备一下吧。”
说完,挥一挥手让他们都离开御书房。
唐知昱带着粮草走水路,打算在新州靠岸,在从新州将粮草运输到宁州各地,比直接走陆路要快得多。
沈霖经常找唐知昱了解宁州的灾情,一来二去,他们也比较熟悉了。他们正在看地图,预计什么时候能到达新州,突然太医院的刘太医跑来找唐知昱和沈霖。
唐知昱、沈霖和刘太医相互行礼后,问道:“刘太医,你有什么事吗?”
“公主,她打扮成女医的样子也跟着上船了。”刘太医说着,擦擦头上的虚汗。
刘太医庆幸自己发现得早,要是公主在他手底下出事了,他万死难逃其咎。
唐知昱看向沈霖,他自然是听过公主属意宁王世子的事,只是没想到她会偷偷地跑上船跟着去赈灾。
沈霖面色没有任何变化,可周围的气场却变得冷了起来,一看就知道他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