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农家子,但人上人(科举) > 第5章 第五章

第5章 第五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见王母还欲再说什么,王景禹劝道:“趁热吃,现下有了足够的吃食,赶明我再去想办法给你医医病症。你身子能好起来,比什么都强。”

王母到底还是母亲,听了这话尽管心中无限悲戚,在自己孩子面前勉强忍住了,只道:“娘在这世上也没什么奢望了,就是不放心你们,如今病成这个样子,就这么留下你们,我就是死了也不能瞑目。”

她呼出一口气:“你吃…你多吃点…还要长身体,天天都吃不饱怎么行。娘没什么胃口,不饿的,你快吃吧。”

王景禹并不多劝,只转身回了灶房,只见俩小的已经呼呼哈哈的一边吐热气一边嘬着面条吃了。

见大哥进来,口齿不清的叫人,“呜…大哥…”

王景禹把锅里剩的满满一碗盛出来,喊两个小崽:“走,堂屋吃去。”

俩娃听了,麻溜小心翼翼的端着碗,跟在了屁股后头。

他安置俩小的坐在堂屋中间的桌子上继续吃,把自己那一碗放下,也细细的吃了起来。

咸香的汤水面条,热气腾腾的氤氲着雾气,连汤带面一口口实实在在的滑进口腔,久旷的肠道受到滋润,缓缓的舒展蠕动。

来了这么多天,总算能吃上顿有油花有咸味的饭!

泪牛满面。

吃面的空挡,王景禹又把王母面前的碗冲她推了推。

王母看到两个小崽吃的欢实,大儿子也有足足的份,此时推着碗过来的态度更带着些不由分说。

这才就着面碗,慢慢吃喝起来。

这样的吃食,实在是太难得,王母的胃口也好了许多,连着热汤喝下去,气都顺了不少。

饭后王景禹搀她回炕上,觉得精神好很多的王母,还打起精神把三个娃儿穿破的衣裤缝了几件。

在他们双满村,过了午就不适合出村往县里又或者山里去。

吃饱喝足以后,王景禹趁着有了些力气,去村里那处井口一桶桶打回了水,把水缸装满。

带着弟妹将院子和房间清扫一遍后,暂时丢下诸般忧愁,美美的躺在院子里,一边休息一边想事情。

他需要一步步解决温饱问题,也要提前打算着读书参考之事。

虽然对他而言,读书自是不必完全从启蒙开始,但也需要做好包装、循序渐进。

否则,他一个大字不识的十岁幼童,突然间无师自通会写字会读书,怕是会被当妖孽附身拉出去祭了。

第一步的启蒙他不仅不能跳过去,还要在众人都知道的情况下,高调的去学。

当然,也要想办法了解更多这个世界关于科举考试规则的事情。

只是身处这样的荒凉山村,别说一本可以阅读的书了,就连片像样的纸片,他都没见过。

想到今日在乡市遇见的那个读书人,王景禹盘算,不论出于温饱还是读书的目的,他都要去那个药铺一探才是。

太阳落山前,双满村唯一一家砌了青砖院门,有着一进院子的堂屋里,也在进行着一场对话。

“那契纸正好就飘到灶下,烧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问道,沟壑和皱纹丛生的面上露出些惊讶。

在他对面,只有七八岁的少年重复道:“是呀爷爷!这下可把来人气坏了。我看那王家大哥儿也颇是懊恼,丢了这单买卖,他不得继续晒肚皮闹饥荒去啊!”

那老人听到这里,并未评论,只道:“好了,你自去点起灯习字温书吧。睡前要把《千字文》熟读,再抄默完后半本来与我看。”

这老人正是双满村的老村正李长发,也是村里唯一能够识文断墨的。年轻时读过一段时间书,只是后来家里到底负担不起,没正经参加过考试。因着会写会读,壮年的时候在县里店铺谋到差事,慢慢攒起些家底。这么多年,也一直都是双满村的村正。

只不过这些年形势变了,村村实行的都是乡都制。

每十户设一户长,每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他们东乡的户数和十个大保差不多,因此就设了一个都保正,另有乡书手等人。

这些都保正和保长户长才是大大小小的壮丁头目,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夜训,凡涉赋役,也都由都保正负责催征和摊派。

老村正的名头虽在,却早已成了摆设。

偶尔村里人有什么公告文书,会找上他帮着相看讲解。也会有些东家长李家短的小事,请他来做个见证或者评评理。

如今有他这些年攒下的底子,加上儿子儿媳们的辛勤劳作,总算能有了个温饱,这才再次起了要供养子孙读书的念头。

送子孙去读书这事,在双满村,也是近十几年来的头一份。

他想着,不仅要让孙子念书,更要让他去参加考试,搏个名头出来。

他如今没什么用处,差就差在没了名头上。要不然他们东乡的乡书手,他就也有一争之力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青瓦砖墙小院里,传出了幼童的读书声。

隔着榆木的窗棂,李长发看到孙儿摇头晃脑的开始了今日的功课,这才揉了揉伤病的老腿,出了院门往王家小院的方向行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