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不做公主做皇帝 > 第52章 八十大寿

第52章 八十大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怀瑾身处崇文馆,同回京的赵明逸有联系也正常。只是赵明逸身为太子嫡子,被曾媓封为郡王,而瑾儿只是在弱冠之年才正式被加封为郡王,现只是崇文馆的校书郎,说瑾儿“提点”明逸一词,属实不妥。

在家中,她不会苛责子女礼节,因她相信公主府上并无他人眼线,可以给子女一片自由天地。但在家门之外,她一向提醒子女要谨小慎微、三思后行。

在皇家,祸从口出从来不是危言耸听。

赵月华最怕有人在言辞上大做文章,定瑾儿一个不知尊卑的罪名,故而谨慎起来:“聪明过头反而误己一生,我只求怀瑾平安。论起来,怀瑾是臣,明逸是君,何来提点。我回去定教导他谨言慎行。”

“都是一家人,关起门来说话,不用分得那么清楚。怀瑾稍长,又是才俊,由他指点明逸,我求之不得。”

赵月华见卢妃面上波澜不惊,确是随口一说,便放松警惕,没有在这事上纠结。

“可惜,我听说怀瑾明年要调离京师。”

卢妃随后一句轻飘飘的话让赵月华微微一愣,她求曾媓调怀瑾去幽州的事暂未下旨,只是口头承诺,只待年末再宣调令。这事只有曾媓、她、瑾儿、玥儿四人知晓。金口玉言,虽说是板上钉钉的,但到底没有下令,不该让他人知晓。

而卢妃话中满是肯定的语气,想来是得了确切消息。左右不是大事,故而赵月华停下脚步,浅浅一笑:“确有此事。不过圣旨未下,怀瑾竟将此事四处张扬,实在是我管教不善,请阿嫂替我家怀瑾守住这一消息。”

“公主莫要误会。怀瑾视崔公为父,此番正逢崔公将要致仕,故而才提起日后离京与崔公结伴而行的事,崔公惜才,同殿下说起怀瑾一事。我也是因为想求殿下让怀瑾来教导明逸才知此事。知晓此事的都是心疼怀瑾的,必不会再乱传。而怀瑾十岁登神童科,入崇文馆备受赞誉,前途无可限量,公主真舍得让他出去受苦?”

怀瑾向崔公提到他也想出去多历练,不甘心困于京师这小小天地。曾崇衍与崔公知如果曾媓会下旨,调赵月华从小带到大的孩子出京师,必然是赵月华都同意的事。既然赵月华同曾媓都默许,他二人也不好劝怀瑾留京。

卢妃怕惹赵月华不高兴,多解释道:“我三个子女在江州长大,即便是吃穿不愁,也同京师生活相差甚远,我夜夜以泪洗面,是我害了他们。同为人母,我是怕公主后悔。”

卢妃拖长尾调,将“后悔”二字送到赵月华嗓中。赵月华将“后悔”二字嚼了又嚼,有一种生嚼皋卢叶的苦涩,她嘴唇微涨,欲言又止,最终化作一声轻叹,一句话:“母别子,白日无光哭声苦。可再舍不得也得舍得。我宁愿他受一时苦,也不想他……。”

卢妃没有听到赵月华口中随风消逝的最后几个字,只是眉峰一动,颔首表示理解,不再多问。

二人挽手同行,看起来和谐得像亲姐妹一般。

夏日转瞬即逝,秋意袭来,京师一片平和。

伴随着秋收万颗子,京师百姓最津津乐道不过两大喜事。一是太子两女定亲,二是崔大学士八十寿。

常乐郡主赵彤儿与安王幼子汝南郡公曾世禧定亲,二女常宁郡主则是与已故永王曾少容的独子嗣永王曾世祺定亲。

曾媓对这两桩婚事颇为满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后,已经赐下九树花钗礼衣作礼服,额外赏如意一柄,常乐郡主赵彤儿的婚期定于次年九月,二女常宁郡主的婚期则定于明年之明年三月。

而崔大学士的八十大寿,因太子的上书提议,在善王赵崇苻和安王曾少川的相继推动下,得曾媓特准,一应由官家于崔府操办宴席,赵月华身为太常寺卿,也得了不少活。

寿宴当日,京师五品以上官员及崔公门生齐聚一堂于崔府,赋闲在家的前羽林军大将军常思贤应邀前来,难得一见的现羽林军大将军曾少臣也按时出现。

崔府寿宴由官家操办,其规格也不敢比照重阳那日的宫宴,但与民同乐的意味更浓。崔府外设有流水宴,六十岁及以上的老者同可凭一月前下发的“寿”字木牌入席免费吃喝,观赏一旁的幻术戏法,时不时崔府的婢女领喜钱出府,分与众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